愛茶之人,肯定都少不了一把稱心如意的紫砂壺,來陪伴自己怡然得意的品茶時光。
在《宜興縣志》中提到一把壺,稱其為“一壺千金,幾不可得”。這千金之壺,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稱得上是壺中之王了。那么,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把紫砂壺呢?
造型由來
這把千金之壺是一件被稱為“掇球”的紫砂壺,掇球壺或由掇只壺改革演變而來。“掇只”在宜興方言中原指圓形陶罐,是盛放油鹽醬醋的日用器皿,紫砂藝人以此為壺身,扁平蓋、球形鈕,環(huán)把、直流,便制成了掇只壺,也是深受大眾歡迎的經(jīng)典款式。而在掇只壺的基礎(chǔ)上加高了壺頸,又將壺蓋改作半球,變成三球相累,且環(huán)把彎流,線條更為流暢,壺身更為圓潤,便成了“掇球壺”。
演變歷程
掇球從一開始經(jīng)歷了三次歷史性的演變,分別是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壽珍掇球,而這三種造型分別代表了不同時期的風(fēng)格特點。
大亨掇球
大亨掇球,由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川埠上袁村(現(xiàn)丁蜀紫砂村)邵大亨創(chuàng)作。壺體渾圓碩大,渾厚華滋,壺嘴短小前沖,曲線優(yōu)美;壺把自由舒展,飄逸放達;壺口略小,壺蓋略呈拱形,壺鈕呈圓球狀。
大亨掇球
友廷掇球
友廷掇球,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的上袁村制壺高手邵友廷所作。友廷掇球秉承了“大亨掇球”壺身勢雄氣沉的特點,但對大亨掇球進行了大膽的再創(chuàng)作,在壺身與壺蓋的連接部拉高成壺頸,壺嘴微曲略直,顯得沖力之勢更為突出,壺口設(shè)計放大,壺蓋抬高成三分之一的半球狀,壺鈕球形更圓,與“大亨掇球”相比,整體壺形更貼近“掇球”之名。
友廷掇球
壽珍掇球
壽珍掇球,是清末至民國年間著名紫砂藝人程壽珍所作。程壽珍號冰心道人,他在“大亨掇球”與“友廷掇球”的基礎(chǔ)上更大膽地三度創(chuàng)新,壺身更圓更豐滿;壺口再放寬,壺頸再度拉高更顯精神充沛;壺蓋極度夸張,呈飽滿的半圓球;壺鈕圓珠適度放扁,在視覺上讓壺蓋的張力充分展開;壺嘴增加曲線的彎度;壺把飄逸舒展中見好就收,形成了一個 “耳朵”形曲線的優(yōu)美空間,各部比例協(xié)調(diào),多一分則累贅,少一分則缺憾。整體造型古樸敦厚、秀美醇和,壺鈕、壺蓋、壺身在視覺上形成了三“球”重疊之勢。
壽珍掇球
編者按
掇球自大亨初創(chuàng)一百多年以來,歷經(jīng)三大變革。今天,不管是哪一種款式,都依舊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和喜愛,這說明只要是美的東西,只要是好的東西,總會長期存在和流傳,這就是經(jīng)典。那么掇球壺好在哪里呢?可以說,掇球壺好在欣賞、把玩和實用都具有審美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