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家徐秀棠
17日,“紫玉暗香”??海峽兩岸紫砂珍品聯展在南京博物院隆重開幕。來自北京、南京、宜興和臺灣地區及海外40多位知名陶瓷專家,參加了開幕式前的“蜀山窯址出土標本觀摩會”。今年85歲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在助手的攙扶下,興致勃勃地觀看展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宜興紫砂名家徐秀棠告訴觀眾,紫砂完全能夠傳世下去,關于“真正的紫砂泥將會滅絕”的說法純粹是商家炒作,不必擔心。
明代紫砂壺身貼葡萄葉子
開幕前的半小時,組委會為此次展覽特意安排了一場“蜀山窯址出土標本觀摩會”,觀摩會現場,一張長方形大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紫砂標本,長桌旁圍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部分觀眾。南博紫砂研究專家杭濤拿起一件塑有松鼠紐的壺蓋,“這是蜀山紫砂窯址出土的明代晚期標本”。記者問為何要塑一只松鼠,旁邊的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研究員黃健亮說,這個蓋子的壺身一定是葡萄紋樣,表達了中國傳統多子多孫的吉祥之意。說完他領著記者去展廳,找到一把外銷歐洲的紫砂壺成品,壺身為葡萄紋飾,壺蓋上塑了一只小松鼠作為壺紐。據黃健亮介紹,制作壺身時,為了讓歐洲人感到逼真,是用真的葡萄葉子貼在壺身上,采取印壓的方法刻出紋飾的。
外國專家觸摸標本很興奮
記者在展廳里還發現了一位金發碧眼的外國女士忙個不停,她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她名叫埃娃,來自荷蘭普林賽霍夫博物館。她興奮地對記者說,她也是一位紫砂研究者,“能親手觸摸標本很興奮,我在歐洲從沒有見過明代的紫砂標本,這次機會難得?!敝灰姲M弈闷鹨话褮垑貥吮荆蜇撠熓裆礁G址出土的杭濤請教,杭濤介紹:“這把紐扣型蓋壺很特別,展品中有一把壺跟這個紐扣蓋一樣,都采用了模壓技術,壺身用了鋪砂工藝,是乾隆時期才有的,乾隆本身很喜歡紫砂,還對制作工藝提出過具體要求。”聽了介紹,埃娃說,看到了這些真正的紫砂標本,回去后對自己館里的收藏鑒定有很大幫助。她告訴記者,如今歐洲流行喝中國茶,但用歐洲生產的瓷壺喝茶沒有中國紫砂壺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