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白茶有著一段深藏的歷史(曾發掘出全球唯一的距今3540萬年的景谷寬葉木蘭化石)。云南也是最早做白茶的地方。景谷茶葉栽培歷史悠久,早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間,民間茶人就制成“白龍須貢茶”敬奉朝廷,成為稀世珍品。在1981年云南省名茶鑒評會上景谷大白茶被評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載入了1988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被列為地方名茶良種。
景谷大白茶適制多種茶類,是原料重要的生產基地。據1981年品種資源普查,景谷縣內茶樹品種有16個品系,按芽葉形態分為綠芽茶、紫芽茶、大白茶、勐庫茶4類。云南白茶興起月光白大概在2006年左右,有一種名叫月光白的產品,憑借著美麗的名字和其香甜的滋味,因著“只曬月光、不曬太陽,有吸月之精華的冷水泡茶”事件小小地火了一把。行業對白茶的定義是,六大茶類中的一種,屬微發酵茶。指一種采摘后,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日曬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的品質特點。也就是說,除了特殊產區政府的地域保護政策的限定之外,只要你用白茶的工藝制作出來的茶品,都是白茶。這可大大激發了茶人的探索欲望。
在云南,怎樣才能做出好的白茶呢?其實,白茶的制作只需要簡簡單單的兩步——萎凋、干燥。不過,說時簡單制時難。首先,萎凋。通過這幾年的多次試驗發現,在白茶萎凋的環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控制溫度和濕度的平衡。如果天氣晴好,室外溫度基本在32、33度左右,陽光明媚,這時候制作白茶,如果直接曬的話,葉面失水會非常快,葉內多酚類、蛋白質等物質還來不及反應就干了,所以白茶品質特征非常弱,甚至沒有。喝來一股生臭,味淡水清。絲毫沒有白茶的清新動人。而如果是雨天,陰雨連綿,則很大的空氣濕度反而不利于葉片失水。并且,相對低溫同樣影響到了葉內生化反應的酶的活性,從而導致有效物質無法進行反應,白茶品質也明顯較弱。可是,如果你以為只要營造好高溫高濕的萎凋環境就萬事大吉,那就錯的離譜了。
因為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萎凋葉失水較慢,葉內酶促氧化進行所需要的條件易被滿足,兒茶素、蛋白質等物質的氧化水解能夠充分進行,從而使兒茶素含量在成茶中明顯降低,氨基酸含量升高,但同時也容易導致葉內氧化過度,產生發酵香,氣味不紅不白,更加不是滋味。而萎凋之后還有一道工序——干燥(云南的白茶基本沒有烘焙的過程)。干燥這一過程,選擇快速干燥的結點又變得至關重要。
只有當鮮葉失水達到70%左右,茶葉中有效物質的轉化基本形成白茶風味特征的時候,才可以放放心心地把茶葉交給陽光。因為只有這樣,在保住剩余內涵物質活性的同時,又控制其水分含量,才能延緩其變化的速度,使得在今后的每一次冷熱變化中,能夠與你“感同身受”。所以云南古樹白茶是吸日月之精華的,但制茶一定是看茶制茶。福鼎白茶屬于福建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藝天然和功效獨特等特性。因茶樹品種、原料(鮮葉)采摘的標準不同,主要品種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
在茶學中不同的干燥方式形成不同風格味道,福鼎白茶有些的銀針都是曬的,但壽眉和牡丹會烘,可能這正是烘與曬的氣味是有很大區別,喜歡的人也因香而異。其次,湯水方面,云南的大葉種絕對占盡了先天的優勢,無論怎么比,云南古樹白茶的芽毫濃強度、飽滿度和耐泡度都完勝其他產區對比樣,當然,可能其他人對白茶的審美并沒有從這些角度入手,但這著實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
作為云南大葉種來說,以古樹純料來做白茶的嘗試本來就顯得有些另類,何況是以冰島茶區的原料來做就更顯瘋狂。這樣的事情我已經堅持做了5年。作為一種年份上的橫向對比,云南的白茶在后期的轉化價值上更不可小覷。
白茶的藥效性能很好。具有解酒醒酒、清熱潤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壓減脂、消除疲勞等功效,尤其針對煙酒過度、油膩過多、肝火過旺引起的身體不適、消化功能障礙等癥,具有獨特、靈妙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