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提起白茶我們就下意識的在腦海里彈出白茶出福鼎。
云南不是沒有白茶,唐朝咸豐三年(公元862年)樊綽出使云南?!缎U書》中“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中的“散收無采造法”推測就是自然干燥茶葉的方法。1939年9月,佛海茶廠試制的第一批茶葉就有白茶的身影。1943年,佛海茶廠生產高檔白茶318市斤。
每次提到其工藝,八個字不炒不揉,萎凋后干燥就草草結束,或許是因為太簡單,所以白茶存在感一直很低。
云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奠定了好茶制作的基本條件,日照時間長。高原型氣候在晾曬時可以在萎凋工藝后較短的時間內晾干。和福鼎白茶制作工藝上就有著差別。福建受海洋季風氣候影響干燥工藝多數采用烘焙的工藝。那么,我們有的茶友提出云南白茶和福鼎白茶的區別。
很多茶友咨詢云南白茶和福鼎白茶的區別,很多茶友紛紛想要弄懂這二者的區別與聯系,以及如何判斷出一款茶品是好與壞。于是有茶友想讓我們幫忙判斷是否是好茶。基于眾多茶友的意見,特以本文梳理出云南白茶的制作工藝與福鼎白茶的區別。
2000年開始,餅形的白茶出現。2007年,當低潮時期白茶繼續發力,借著類似“越陳越香”的審美體系打出“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廣告語乘勢而上。
但業界似乎對此頗有微詞:云南白茶不是白茶、大葉種不適宜制作白茶云云。
云南的大葉種茶樹因為受到不同的氣候、水源、海拔等的影響,葉型大小、內含物質逐漸發生改變后形成的中小葉種。
外來的中小葉種主要發現于無量山的分支二無量山系,其位于把邊江與威遠河之間,向南延伸直至西雙版納的勐臘縣,整個無量山系的茶樹品種較雜,但中小葉種的茶樹數量較多。典型的易武茶區倚邦茶山有大面積的中小葉種茶樹,其鮮葉外形如柳葉般細長,葉間距較短,芽頭較小。在臨滄云縣茶房鄉瀾滄江沿岸也分布中小葉種優質古樹及野生樹種資源。
云南白茶制作我們選用臨滄云縣茶房鄉瀾滄江沿岸中小葉種優質古樹及野生樹種資源為原料把采下的新鮮茶葉薄薄地攤放在竹席或水曬上置于微弱的陽光下,或置于通風透光效果好的室內,讓其自然萎凋。晾曬至七八成干時,堆積一段時間。再次攤晾至干燥。最大限度的減少過度的人工干預,中間環節避免烘培。保證了茶葉酶的活性。從制作環節就奠定了和一樣“越陳越香”的基礎。白茶甜,甜在其游離氨基酸含量為六大茶類之首。
制作白茶時采用復式萎凋方法:即室內和日光萎凋交替。福建農林大學實驗表明,陽光萎凋使白茶保留了更多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
高原充足的陽光,無疑是最大的恩賜。在干燥環節,烘干溫度高(80~105攝氏度),很快就阻止了酶的活化。而曬干溫度低(35~45攝氏度),水溶性多酚類化合物在干燥環節持續氧化,最終采用曬干干燥會比烘干干燥的多酚氧化物低大約30%,這也是為什么云南白茶喝起來澀感更低更醇和的原因。
云南白茶制法屬于白茶制法,品質也具有清甜醇爽的特點,的的確確屬于白茶這個“綱”,是白茶下屬的一個“目”,而這個“目”下面,根據地區、工藝又可以衍生出許多“種”。
喝到一款好喝的茶,你或許會去探尋這款茶的地理來源,但不會去糾結到底合不合工藝標準這個問題。
那么白茶既然突出的是茶的本味還有必要追捧山頭茶嗎?
只要相信自己的口感,白茶制作出來的口感不是強調甘醇、爽口嗎?香氣不經烘培自然的花香的白茶是不是更自然呢?
我們制作的古樹原料白茶因為采摘難度較大無法實現達到白毫銀針級別,但也不影響其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