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山原名鷲峰,自古為佛門圣地,地方史乘上稱其為“釋家祖庭”。曾有西域僧人住此峰,見山形如天竺鷲嶺,故名鷲峰,并建鷲峰寺。唐開成年間(836-840),希運禪師得百丈正傳后卓錫鷲峰。希運幼時出家于福建福清縣之黃檗山,為紀念家鄉,于是將鷲峰改山名為黃檗,易寺匾為黃檗寺。
希運在此倡立“無心”說,與弟子義玄共弘法理,終成氣勢,創立了中國南禪宗五大派之一的臨濟宗,并使之廣揚中外;山也蜚聲天下,名蓋福建黃檗。相傳唐宣宗李忱未登基時,曾游方至北,在飛瀑前與希運聯詩。此后,歷代文人豪士多慕名而至,來此登臨勝景,留下許多傳頌千古的名篇。昔時寺僧園戶就在寺旁的空地上和附近山谷間開荒種茶,設立茶園,加工生產出來的茶就是黃檗茶,品質卓絕,具有形美、色碧、香高、味醇等特點,故又號稱“中州絕品”。
黃檗茶歷史悠久,根據《瑞州府志》記載,遠在唐代已作貢品。宋人所著《萍州可談》中就有“江西瑞州黃檗茶,號稱絕品”的記載。北宋文學家蘇轍貶謫筠州(瑞州)時,寫有茶花詩二首,其一
《詠前寺茶花》詩曰:黃檗春芽大麥粗,傾山倒谷采無余。只疑殘枿陽和盡,尚有函花霰雪初。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鋤。
作者以黃檗春芽只有大麥粒那么大,來表明采摘的黃檗茶之幼嫩、細小,采摘時傾山倒谷,幾乎把幼芽都摘光了。詩人擔心茶樹經過如此細致幾番的采摘,它的養分會耗盡,元氣會大傷,沒有能力再繁育了。但想不到冬天它還能開放出許多茶花來。這種花清香如崖菊,秀色如嶺梅。結下茶籽,又可拿來播種,再長成茶樹。
從此詩可見,黃檗茶遠在宋代,其產、制都已積下了豐富經驗。該茶在元、明兩代,均被列為貢品,年進貢達15千克。但自清代至民國,瑞州綠茶逐漸衰落。到了本世紀40年代,瑞州綠茶幾乎面臨絕境,年產總量僅250千克。現瑞州綠茶有了很大發展。近來又恢復和發展黃聚茶生產。
該茶品質特征為:外形挺秀多毫;香氣清高;湯色明凈,滋味醇厚,葉片嫩綠明亮。采用炒生鍋、炒熟鍋、攤涼、烘焙、足火等工序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