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又常被人稱為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并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州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后,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邊喝茶邊說話。
形成歷史:
說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區的代表地和經濟、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陽、潮州、汕頭以及豐順縣中的一部分組成的潮汕地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夫”與“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語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可見,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潮州人對精制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沖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閑情逸致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潮州工夫茶不僅是潮汕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局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茶文化 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
說法二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州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閑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故所謂的工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中國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后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
自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后,鄒魯之風開啟。現可見最早的有關飲茶文獻資料是北宋時蘇軾的《與子野》書:“寄惠建名數種,皆佳絕。彼土自難得,更蒙輟惠,慚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賢之吳復古(吳遠游),與蘇軾至交。文學家蘇軾在茶學上造詣頗高,對茶藝頗有研究。吳復古寄上的數品福建茶,獲得蘇軾贊譽“皆佳絕”,且知“彼土自難得”,可見吳復古有相當高的品茗水平,也說明宋代潮州地區至少在上層人士中已有飲茶之習俗。后又經歷次戰爭動亂時之人口遷徙,特別是宋末朝廷南遷,文天祥兵敗于潮州,更是把諸多中原文化帶入潮州,如潮陽笛套音樂等。潮汕地區眾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遷。歷次的人口遷入,把中原的飲茶習俗也隨之帶入潮州,融本地民風習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漸成型為后來的“工夫”茶俗。
據考,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俞蛟是浙江山陰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間,任廣東興寧典史,其在《潮嘉風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致。爐形如截筒,高絕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初沸,投閩茶于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后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師承于陸羽《茶經》并有所發展;用福建產之茶葉;沖沏過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斷烏龍茶創始于17世紀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適于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后,與當地的精致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從工夫茶飲茶器具來看,先時潮人泡茶均崇尚蘇罐,即江蘇宜興產之紫砂壺。至今,老一輩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蘇宜興人,制壺名家,一說為天啟崇禎年間人,一說為清康熙雍正年間人)、“若琛杯”(若琛為江西景德鎮制杯名家)之口傳。據考,宜興紫砂壺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較完整的工藝體系,從明萬歷到明末是紫砂壺發展的高峰,這也與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壺(容量在120cc左右)沖泡,其它地方飲茶之用壺均用中品壺(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州是宜興小品壺的主銷地,至今仍是這樣。潮州工夫茶的用壺方式,也影響到宜興紫砂藝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壺工藝師到潮汕地區來學習工夫茶的沖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點應用于紫砂壺的制作技藝中去,如壺體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暢程度、適應泥質、壺蓋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飲程式定型后,經明未清初的發展,至晚清時,潮州工夫茶藝漸漸擴展成為習尚。民國時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區飲用范圍更為擴大。當時,除了較富有的商號、仕宦人家、文人學士或大戶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還有三種情況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書先生等讀書人,以茶遣興,故俗語有“坐書齋,哈(喝)燒(熱)茶”之說法;二是手工藝人,以茶解乏,極為普遍;三是鄉鎮中之閑人,聚眾喝茶消閑。因此,以前潮汕地區各鄉里都有所謂的“閑間”和“弦間(演奏潮樂的房屋)”,均是飲茶的地方。喝工夫茶雖成為當時潮汕地區的社會風氣,但,那時的普通人家卻不會有體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區各鄉里中,家中擁有蘇罐做為沖茶用壺的仍是屈指可數,家中客至,向鄰里借用體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眾飲用工夫茶的風氣在潮汕推而廣之,蔚然成風。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還是改革開放后這三十年,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區是烏龍茶的主銷區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這里仍是國內人均茶葉消費量最多的地區。
茶文化 - www.yinchaba.com/chawenhua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知識 茶道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