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蒸青餅茶,陸羽就以烹茶方法不同而分為粗茶、散茶、末茶、餅茶,這四種茶烹飲方法都不同,即所謂乃斫(zhuó.刀斧砍),乃熬,乃煬(yáng)乃舂(chōng.搗碎)。
斫:粗大的餅茶先切細。
熬:餅松散容易吸收水汽,要先鍋炒。
煬:餅茶碾末過久潮濕,要先烘焙。
舂:整塊餅茶要先碾碎,然后烹飲。
宋朝由蒸青團茶發展到蒸青散茶。據元朝馬端臨寫的《文獻通考》記載,從外形不同而分三類:1、片茶如龍鳳,石乳之類十二等;2、散茶如雨前,雨后十一等;3、臘茶,如臘面之類十二等。宋朝貢茶花色繁多,不是片茶就是臘面;散茶是宋未的產品,花色也不少。
元朝團茶逐漸被淘汰,散茶大發展。從鮮葉老嫩不同,而分兩類:芽茶(探春,紫筍,揀尖)。葉茶(雨前,雨后)。
明朝沖破綠茶范圍,發明紅茶,黃、黑茶。
清朝制茶技術相當發達,白茶,青茶,花茶相繼出現。為了應用曾建立若干不同的分類系統。以產地分(平水,武夷),以內外銷的銷路分;以制法分(發酵茶,不發酵茶);以品質分紅、綠、青、白等,以制茶季節如春,夏等。
以上這些方法,既不全面,又未能表示茶類不同的特點,不合乎這種分類條件的茶葉,則未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