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與鳥獸無異,披樹皮、吃野果、住山洞,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最可怕的是每年的寒冬臘月,人們饑寒交迫、無以為生。作為部落首領的炎帝神農氏,看在眼里非常著急。一天,突然飛來一只長著紅色羽毛的朱鳥,嘴里叼著一根九個穗子的禾草。
朱鳥在天上不停地搖動著稻穗,剎那間,群鳥上下翻飛爭食著穗粒。神農心想,要是人間有這樣的穗粒,百姓就不會餓肚子了。于是,他便朝著朱鳥追了過去。
朱鳥飛到哪里,炎帝就追到哪里。炎帝跟著朱鳥跑過了一座座大山,跨過了一條條河流,就這樣,從北方來到了南方,這時的南方已經是春暖花開的季節。眼看著浩瀚的洞庭湖擋住了去路,炎帝著急了,將隨身帶著的神鞭向朱鳥揮去。朱鳥被神鞭擊中頭部立刻掉了下來,穗粒撒滿大地,不久江南長出了綠油油的禾苗。落到地面的朱鳥則化成了一座山,綿延八百里,植被豐茂,這就是衡山。
從此,炎帝的足跡遍布衡山一百零八峰,他“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被視為茶祖。死后,炎帝葬于當時衡州府的酃縣,他陵墓所在地稱為“茶陵”。
《衡州圖志》中這樣寫著:“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雖然只是傳說,但在古籍中確有記載,所以我們大膽地說:南岳衡山是茶的故鄉,絲毫不為過!時間太過久遠了,南岳究竟從何時開始種植茶葉,已經無從考證。但唐宋時期,衡山作為“貢茶”享譽海內外,卻是有史料為證!
曾經有一位道長叫王仙嶠,少年時很有些雄心大志,在唐開元元年,他帶著300多斤衡山茶,前往京師。京師這么大,他誰也不認識,怎么辦?他不是帶著茶葉嗎,于是每天在城門口擺茶攤,給過往的行人施舍茶水。有一天,忽然被高力士看見了。茶作為飲品是在唐代時才剛從南方進入北方,而且多是在文人和僧道中流傳,當時的茶葉是很昂貴的。高力士感到很奇怪,問他是從哪里來的?王道長回答說,我從南岳來,住在九仙觀。
因為寺觀破落又沒有錢修,所以趕來京城,希望通過這種施茶的方式結交一些達官貴人,募集一些善款。高力士把這件事告訴了唐玄宗,唐明皇很是感動,當即召見了他,并賜給他金銀綢緞和道家典籍,讓他回去修寺觀。其實,唐玄宗有所不知,在北方視為珍品的衡山茶,在當時的衡山已屬平常之物,民間種茶、品茶蔚然成風。
衡山茶除貢獻皇宮、寄售京師外,還出口交趾(今越南)等地。宋代的《膳夫經手錄》一書中寫道:“衡山茶,團餅而巨串,歲取十萬,自瀟湘達于五嶺,遠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古代人考慮到茶葉不好運輸,所以都是做成茶餅,用繩子穿在一起,一吊為一串,大概為八十斤左右。這“巨串”的一串怕不會低于80斤吧,按這個標準計算,當時衡陽每年產茶數應在百萬斤左右,就是在今天,這個產量和規模也是很高的。
看來陸羽對衡山茶的贊譽并非空穴來風。孤獨落寞的今生,衡山茶,古稱岳山茶,近現代俗稱「南岳云霧」茶,自唐代以來奉為貢品。唐陸羽《茶經》中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的記載。
明末,王夫之著有《南岳采茶詩》:“山下秧爭韭葉長,山中茶賽馬蘭香﹔逐隊上山收晚茗,奈何布谷為人忙。清刻本《南岳古九仙觀九仙傳》之《雨前岳茗》也有記載:“壽岳之茗,祝融稱善;云霧作幕,煙霞為幔;得靈氣之氤氳,借至人之手段;澄心不待七碗,戰退睡魔百萬。”
古今名人頌南岳云霧高山茶的詩有數十首。主要產區集中在毗盧洞、煙霞峰、華蓋峰,海拔800~900米,這里栽種著1500畝茶樹。南宋理學家胡宏門下第29代孫的胡寅,2007年1月承包了南岳林場名下的1500畝茶園,成立了湖南省南岳云霧茶業有限公司,立志要重振南岳云霧高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