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貢茶”的好茶真的很多,畢竟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留下多少茶的品牌故事讓人談笑回味。古丈人雖常稱古丈毛尖為“貢茶”,接觸古丈的人多了,反覺得他們在宣揚自己的茶為“貢茶”上有點藏著掖著的感覺。也許是古丈茶人總是固執的以為自己的茶是好茶,質量好,口感好,對其他方面無感。
我也是無意中檢索到清《欽定四庫全書》收錄和重刻的唐朝宰相杜佑編撰的《通典》,在第六卷《食貨六?賦稅下》記載的“靈溪郡【貢朱砂十斤茶芽二百斤今溪州】”時才驚覺古丈毛尖果然是貢品!(當時的溪州,含今古丈的全部和今永順等地的的一部)
杜佑是唐朝人,所處的時段已是晚唐,唐德宗時拜為宰相,唐憲宗時封為岐國公。杜佑從當縣丞小吏時起,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史的先河。清朝在編撰《欽定四庫全書》時,對杜佑及《通典》都給與了極高的評價。《通典》記述了遠古黃帝時期至唐朝天寶末年的制度沿革,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九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典志體史書。
據第六卷《食貨典六?賦稅下》記載:天下諸郡每年常貢【按令文諸郡貢獻皆取當地,準絹為價……】……靈溪郡【貢朱砂十斤茶芽二百斤今溪州】……能成為貢品,自是當地最好最純的、放之全國也是上等的風物,獻入宮中充抵稅負。在全國將近400個郡、府中,欽點貢茶的郡、府不過3個,而靈溪郡就是其中之一,足可見在唐朝時,溪州茶芽在宮廷中的地位。
茶芽是否為毛尖不得而知,但同是《食貨六.賦稅下》中,在靈溪郡之前的有關夷陵郡記載:夷陵郡(貢茶二百五十斤柑子二千顆五加皮二斤杜若二斤芒硝四十斤鬼臼二斤蠟百斤今峽州)。可以推斷,茶與茶芽還是有所區別的。
再比較起后世,比如宋朝朝貢所要求的片茶、團茶、餅茶,可倒推“茶芽”不但是茶葉的形狀,更是茶葉的性狀——以芽做茶。靈溪郡的溪州茶芽在宋朝及以后的朝代中,不再顯赫,顯然與溪州茶芽的形狀有關,也與當地所出茶葉的秉性有關。
盡管較早時期的書籍中無“毛尖”稱謂之記載,不代表沒有近現代所稱之為的“毛尖”品種。從溪州茶芽在宋朝官賣茶中消失這一歷史事實,反證溪州茶芽應該就是后世所稱的古丈毛尖。
好在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立馬下詔罷造團茶,重命采制芽茶上貢(請注意唐朝的茶芽與明朝的芽茶表述上的區別),使得原靈溪郡茶芽的制作技巧流傳了下來,演化到現在最終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藝。
從大唐盛世的皇宮寵兒,到宋朝及以后迭代中的隱士,由溪州茶芽演化來的古丈毛尖就這樣尖銳直立的挺著,不以大唐貢品為喜,也不以兩宋時被棄為悲。不以蜷縮萎靡入世,也不以傲然孤僻出世。不求事從廟堂豪庭,不諱以身哺邊緣“蠻子”山民,只有真正的隱士,才有這樣的境界。
勐海的朋友送我一款05年的普洱,我說打算再存10年才喝。朋友說,再存十年,淡而無味,最高境界。而古丈毛尖甫一出世便是這“淡而無味”的最高境界,湯色淡,入口淡,入喉才覺微苦,入胃方覺回甘爽咧。這不就是人生嗎?如果不經歷一番拼搏的苦悶,怎會有人生升華的甜美之感。
喝古丈毛尖,也許喝的不是茶,而是一種人生的體會與禪覺。是的,古丈毛尖(溪州茶芽)更適合開疆拓土的唐朝,因為茶芽意味著新生、擴展、進取;古丈毛尖并不適合偃武興文的宋朝,及后的明朝等,古丈毛尖不能揉擰成團、委曲求全以求示人,不以“大丈夫能屈能伸”自詡而甘于偏居一隅,以一芽傲立,這與兩宋龜縮自娛的性格格格不入。古丈毛尖不可褻瀆:茶不可褻玩被塑成團、成片、成餅;茶湯不可自濁,更不可合污同濁。此者,非大丈夫,乃真君子也。
古丈毛尖是君子,更是高山真隱士。從溪州到辰州到黔州及至更廣地域,在唐朝后基本被定位于蠻夷之地。在對外無心擴展的宋明兩朝,對內卻尤為兇狠,鳳凰等地一道明長城遺址,訴說了這塊神秘之地被隔絕在主流政治之外的悲慘境遇。其后,中國誕生的名茶,大多數都在以臨安(杭州)為核心的500里朋友圈內,不論是江蘇、安徽,還是福建的名茶。
明朝后雖然遷都了北京,然而幾百年沉淀下來的富庶又豈是能帶走的?皇室和權貴階層的青睞,文人墨客的追捧,自然引出一大批名茶。唯有古丈毛尖可算是另類,即便隱身于排斥之地,仍傲然孑立,走過300多年的兩宋,走過近300年的明代,走過華夏徹底崩塌的清朝,走過一事無成的民國,直到走到今天。歷史沒有給它烙上多少痕跡,而它卻依然直挺挺的刺著歷史。就如世外高人,冷眼看著紅塵俗世的是是非非熙熙攘攘,不為所動我行我素;不做“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假隱士,而是不委身權貴、事阿富豪、合流文人的世外真隱……
幾千年來,古丈毛尖就這樣孑孑立著,不黨不朋變換的只是名稱,不變的是“茶芽”。他,任風雪雷電洗禮,然怡之輕云薄霧,受之日月精華,潤之山野鄉民。無需任何標簽,只為求得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也許,古丈毛尖就是那撫琴的伯牙,也許,古丈毛尖就是那山里的鐘子期。君子,只求知己,不結朋黨,不為富貴,古丈毛尖亦是如此,不給知者標簽,只為知者獻出那歷史里走來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