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
原產地在臺灣南投縣的鹿谷鄉,主要是以青心烏龍為原料制成的半發酵茶。傳統上,其發酵程度在35-50%左右。制茶過程獨特之處在于:烘干後,需再重復以布包成球狀揉捻茶葉,使茶成半發酵半球狀,稱為布揉制茶或熱團揉。傳統凍頂烏龍茶帶明顯焙火味,亦有輕培火制茶。
此外,亦有陳年炭焙茶,是每年反復拿出來高溫慢烘焙,而制出甘醇后韻十足的茶。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后,鹿谷地區茶農在災后重建中研發出凍頂貴妃茶。鹿谷鄉農會每年舉辦茶葉比賽,評選出特等(冠軍茶)、頭等、二等、三等、優良茶(五朵梅、四朵梅、三朵梅、二朵梅、一朵梅)等品級。采摘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晾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團揉、復烘、再焙火制成。色澤墨綠油潤,湯色黃綠,滋味甘醇濃厚。
主要種植區鹿谷鄉,年均氣溫22℃,年降水量2200毫米,空氣濕度較大,終年云霧籠罩。茶園為棕色高粘性土壤,雜有風化細軟石,排、儲水條件良好。每年采摘于4~5月和11~12月間,標準為一芽二葉,色澤蒼綠,湯色呈金黃帶綠,具有花香甘甜滋味。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龍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
傳說
一說臺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臺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臺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
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臺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后,決定要回臺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臺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后稱贊好茶。因這茶是臺灣凍頂山采制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臺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一說是世居鹿谷鄉“彰雅村”“凍頂巷”的蘇姓家族,其先祖于清朝康熙年間自中國大陸移民臺灣,自乾隆年間已往“凍頂山”開墾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