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舌,茶名。因形狀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氣極獨特濃郁,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
唐劉禹錫《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詩:“添爐烹雀舌,灑水浄龍須。” 宋 ·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 明汪廷訥《種玉記·拂券》:“玉壺烹雀舌,金碗注龍團。”
雀舌市價格比較高,是巖茶類中風味獨特,價格昂貴的稀有品種之一。大致分為五種:武夷雀舌、貴州雀舌(湄潭翠芽)、蒲江雀舌、金壇雀舌、浙江雀舌。
武夷雀舌
雀舌,武夷山古茗,因形狀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氣極獨特濃郁,為古時貢茶中的極品。
據考證,其母樹原產九龍窠,八十年代初從大紅袍第一叢母株有性后代選育而成,屬無性系,灌木型,小葉種,晚生種。
因在名巖區種植面積非常少,其他巖茶種植區域也不多,雀舌名叢屬于小葉種,因茶樹,葉片相對其他武夷巖茶品種小,產量也比較低,相同山場茶箐通常雀舌為肉桂當家品種收購的3--4倍左右,而且很難買到。故雀舌市價格比較高,是巖茶類中風味獨特,價格昂貴的稀有品種之一。
武夷雀舌的主要特點
外形巧若鵲舌 ,色澤褐綠接近黑色,果香味濃厚,湯色橙黃澈亮,茶湯入口順滑,隨著沖泡的次數的不同茶湯各有不同的層次,回喉巖韻濃厚。
雖說雀舌是武夷巖茶大紅袍的改良繁殖的品種,繼承了大紅袍不少的優點。但基本上在前5泡比較有滋味,品到最后展開葉底,一樣能看到的是武夷巖茶巖茶所具有的“綠葉紅鑲邊”的特點。
金壇雀舌
金壇雀舌:產于江蘇省金壇市方麓茶場。以其形如雀舌而得名,屬扁形炒青綠茶。為江蘇省新創制的名茶之一。金壇雀舌成品有著明顯的特征:其外形扁平挺秀、狀如雀舌;茶條勻整、色澤綠潤;內質香氣清高、栗香明顯持久、湯色明亮、滋味鮮爽、葉底嫩勻;并且在質量品質上也有著優于一般茶葉的理化指標。
金壇雀舌茶采用獨特的手工炒制工藝和先進的全程機械化加工工藝制作而成。
金壇雀舌沖泡提示
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通常茶與水之比為1:50~1:6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60毫升)為宜;泡茶的水溫,要求在80℃左右最為適宜(水燒開后再冷卻);將茶葉放入杯中后先倒入少量開水,以浸透茶葉為度,加蓋3分鐘左右,再加開水到七八成滿,便可趁熱飲用。當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湯時,再加開水。通常以沖泡三次為宜。
為品味出雀舌茶更多的文化,這里建議用玻璃杯沖泡,飲用時可以看出茶葉片片立在水中,仿若群鳥沖向蒼天,又如小仙子在水中翩翩起舞,別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