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信陽市浉河港鎮白龍潭村,張眼就能望到成片成片的茶園,茶園編織出一座茶村,能看見太陽從山峰間跳出時茶樹上晶瑩的露珠,能聽到鳥兒們飛過茶樹梢歡快的唱吟,能聞到清風在茶村里徜徉時舒展開氤氳的香氣,寂靜的茶村仿佛會露出微笑,無聲勝有聲……若恰巧再遇上茶農采茶或是茶友論道,那圖景竟是動靜相宜的寫意,堪比流觴曲水邊的雅集……這是一幅畫,是昔日“賣蛋郎”復興的茶文化美麗鄉村,是他“茶鄉要美,茶業要強,茶農要富”的念想。
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信陽文新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文新,30年間,他創辦的文新茶葉打造了一個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茶文化、茶旅游、研發等為一體的茶產業王國,劉文新也成為茶產業振興的推動者和茶文化的領跑者。
國飲興國農
我國是世界最大產茶國,茶葉資源豐富,全國近20個省份均種植茶葉,涉及茶農人口8000多萬,茶業振興與鄉村振興、茶農脫貧致富息息相關。
“茶鄉要美,茶業要強,茶農要富,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緊緊依托茶產業的發展,全民飲茶時代已經到來,順勢而為做強做大中國茶產業,幫助茶農脫貧致富,是我們最迫切的事業。”劉文新代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為此,文新茶葉一直在探索“茶產業+”的新型發展模式,比如構建茶村,通過旅游資源開發,幫當地村民打開茶葉銷路的同時有效拉動村民就業。“在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必須積極作為。未來文新茶葉要繼續發力,扛起鄉村振興這面大旗,真正地讓廣闊農村富裕起來。”劉文新代表表示。
在茶村的基礎上,劉文新代表在依托茶產業綜合發展推動農民致富,幫助農民享“清福“方面做了更多的探索,也思考了更多的路徑,并將建議帶上全國兩會,呼吁國家設立茶旅游專項基金,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支持茶生態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產茶地區開發茶旅游;建議加強引進和培養茶產業人才,大力弘揚中國茶文化,推進“茶為國飲”的實質地位。
茶葉“國家隊“
劉文新代表介紹,茶產業是信陽最大的特色產業,肩負著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使命,尤其信陽今年即將全部脫貧,如何不返貧和持續富裕成了值得深思的問題。為此,劉文新代表做過詳細調研——信陽茶葉種植面積210萬畝,從業人員110萬,產值達到百億級。茶葉種植面積在地級市中首屈一指,僅浉河區就達到60萬畝。但信陽毛尖存在“區域品牌響、企業品牌少;龍頭企業帶動力弱;市場名氣大,占有率不高”等現實問題,這不僅僅是信陽一地的情況,全國各個地方都存在龍頭茶企帶動能力不足、多而不強的局面。“如果能夠實現中國十大名茶都有一兩個最強的企業,然后抱團走出去,提高品牌的溢價能力,將是理想局面。”劉文新代表無不希冀。
劉文新代表認為,當前我國茶產業發展缺少品牌、渠道和營銷。對此,要響應與落實2019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的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之良方,扶持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茶企,通過龍頭企業引領建設運行高效的茶業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我國茶葉企業現狀是規模小,實力弱,企業品牌影響力小,加之茶產業由于其生產鏈條很長,成本很高,僅僅依靠自我發展成長較慢,帶動能力有限,這就需要國家有針對性扶持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茶企業,打造一支“茶葉專業國家隊”,以助推中國茶產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茶鄉振興,茶農脫貧的目標。“打造茶企‘國家隊’要發力的地方有很多,但首先要把主要矛盾解決好。”劉文新代表說,品牌和渠道就是當前最主要的矛盾,文新茶葉遵循了這樣的發展路徑,才走到了河南茶企的第一方陣。而未來,文新茶葉將繼續以此著力,力爭到2022年,正式躋身“國家隊”,成為中國茶葉響當當的高端綠茶品牌。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網
記者 李濤 李標 牛春安 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