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褚代洋,今年47歲,是普定縣穿洞街道靛山村人,退伍后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家銷售公司當銷售員。隨后在昆明開辦打印店、與合伙人開辦廣告公司,收入頗豐。
在外打拼了17年后,2006年,我帶著自己的五十萬積蓄回到靛山村,彼時,靛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還不到2000元;2016年,我當選了靛山村村支書,當時我就下定決心,既然當上了村干部,就要為村集體謀發展,為村民謀福利。
靛山村有9個村民組,總人口2037人。林權制度改革后,每家每戶都有了自己的“財山”,可好景不長,人們只是對柴山索取,沒有向柴山投入,幾年下來,柴山變荒山。靛山村的村民端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全村83戶337人貧困。
2017年,借助“一村一公司”政策,普定縣為每個村提供10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借此,靛山村成立村級公司,發展韭黃、茶葉、食用菌等種植產業,讓“荒山”變“金山”。發展1600畝產業種植,帶動靛山村80余戶,其中有利益聯結的建檔立卡戶51戶,直接提高了農戶經濟收入,有效促進和帶動了靛村的經濟發展。
今年,我們還拿出500畝茶葉基地反包倒租給17戶農戶自主管理,過去村民在合作社務工,一個月拿一千多塊錢,反包倒租以后,每個月突破4000元,通過反包倒租,我們降低了產業的發展成本,還提高了村民收入。
此外,發展茶產業的同時我們也在探索食用菌種植產業,當時食用菌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領域,由于缺乏經驗,食用菌種植發展緩慢,自主經營期間基本沒賺到錢。
為此,我們按照“提高組織化程度抓合作、發展合作組織富農民”的思路,大力推廣“公司 +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運作方式,實行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經營、合同化生產,找準企業和農戶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和利益共同點,推動食用菌產業由無序到有序由產量型向產量、質量并重型發展。
如今,村里現有食用菌大棚25個,種植食用菌總數量15萬棒,年產香菇20萬斤,銷售額60余萬,帶動就業1800余人次,發放務工工資13萬元。
得益于產業發展,去年靛山村人均年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今年有望突破一萬元大關。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擴大茶葉種植面積,爭取達到“人均兩畝茶”,到那時,靛山村的村民生活會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袁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