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正山小種”如今已是公認的紅茶鼻主,歷史300多年,但我確定的是100年前絕非此名,至少無文字記載。
“小種”和“工夫”這兩個詞,最早出現在1717年崇縣令陸廷燦的《續茶經》:“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名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但遺憾的是其文中始終沒有出現“紅茶”的單詞。
此處先不論當初的巖茶和后來出現的紅茶究竟是怎么樣的血緣關系,我只能理解為:《續茶經》里的工夫茶是指拼配茶,小種茶是指單株茶。
現在我們所指的小種紅茶和工夫紅茶的區別應該更接近于名茶和大宗茶的劃分,又如級外茶和級內茶。那么也就是說工夫紅茶是有國標的精制茶,一般都是大茶區拼配成堆的號茶,大家能聽說到的滇紅、祁紅、寧紅、越紅、宜紅、川紅等等都是一個省做一個紅茶,一個省用一套標準;而小種紅茶是小茶區,有時是指一個市區甚至就一個縣的范圍,指單一樹種經特色工藝加工而成的小品種紅茶,有點“純料”的意思,其區域范圍比“山場”“山頭”大但比工夫紅茶的范圍要小許多,如安吉紅、正山小種、九曲紅梅等等在區域、品種和工藝上都更具小范圍特色,因此也有人把小種紅茶理解為紅茶里的名茶。
現在市場上很多的新興紅茶用企業品牌、企業標準,而品質、工藝上又毫無特色,一定要歸類,那真對不起,我只有說是工夫紅茶的毛茶了。當然這里面依然還有個有性與無性、內銷與出口的諸多講究,但并非關鍵,此處不再贅述。
最近我聽到一種網絡上流傳的說法,說“英倫茶文化”里貴族喝綠茶叫“下午茶”,工人喝紅茶叫“黃昏茶”,我只能紳士般地“微笑呵呵”了。多少了解點茶葉加工和茶葉審評的知識,也許大家也不難發現,其實最早出口到歐洲的中國茶是烏龍茶,也可以理解成“輕發酵紅茶”,后來隨著量化生產工藝需要以及歐洲人對茶湯口感和飲茶方式的選擇,發酵程度不斷加強最終成就了如今全球銷量最大的茶類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