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評比,常由3~5位評茶人員組成審評組,評委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和工作崗位,即使是專業(yè)評茶人員,因常受生產(chǎn)或消費地區(qū)的限制,一般接觸某些商品茶的機會較多,有時會將審評大宗茶中的眉茶、條紅茶和傳統(tǒng)的烘青、炒青茶的一套審評操作方法用于名茶評比。筆者根據(jù)多年名茶評比工作的經(jīng)驗,認為這不僅影響審評速度,而且還會影響審評結果的正確性。以下提出兩種不必要的操作,與同行商討。
1.把盤評名茶外形
審評大宗茶的外形,把盤篩旋是操作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目的是使茶葉分層,了解上中下段茶的配比是否恰當,形態(tài)是否平伏。特別是在用不同規(guī)格的篩號茶拼配小樣時,更應作把盤篩旋,看是否符合標準樣的要求。但對名優(yōu)茶審評時,因其形態(tài)、大小、規(guī)格勻齊一致,參評茶樣更不是按上中下段茶配比而成,16孔以下的碎末茶都小于0.5%。因此,對如此勻整一致的 茶葉作把盤篩旋實屬多余,也無助于審評結果的正確性。直條形的芽茶把盤后,茶條翹起,看上去反而不平伏,且直接觀察到的大多是干茶芽尖的色澤,影響色澤的評判。如在稱茶前把盤,還須翻拌后再撮樣稱茶,這樣,既影響審評速度,還會造成觀察干茶色澤的誤差。
2.開大湯評名茶葉底
所謂“開大湯”,常用長×寬×高為230mm×150mm×40mm的白搪瓷盤,把審評杯中的葉底倒入搪瓷盤中,再加入約300mL的冷水,用手指撥開葉底,評其色澤、嫩度、勻度等內(nèi)容。這種方法用于審評大宗茶的葉底,有助于觀察葉底的勻整度和嫩度,但審評名優(yōu)綠茶,其嫩度、勻整度在干評外形時更能真實地反映。濕評葉底的重點是色澤,只需將審評杯連蓋翻轉,把葉底甩(倒)入杯蓋內(nèi),再將杯蓋反置于審評杯口,直接評審葉底,這樣更能正確地審評葉底的色澤。如采用開大湯審評,由于葉底分散在水中,使色澤顯得分散、稀薄,會造成視覺上的誤差,常把“黃偏暗”的評為“黃亮”;若將同一批樣葉底色澤差異不太大的茶 樣放在盛 水的搪瓷盤中看色澤,其色澤會顯得“更接近”,從而易得出相同的評語和評分,造成審評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