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留我們的生活最近,歷史、文化也最悠久。綠茶是中國生產歷史最久、品類最多的茶類。我們祖先最早發現和使用的茶屬綠茶,其性涼,以之抗熱可平衡陰陽。
一般綠茶的制作是采摘鮮嫩的芽葉,通過高溫殺青,不發酵,以保持其應有的翠綠色澤,形成特有的色、香、味、形。沖泡以后,色綠湯清,香氣清幽,滋味鮮爽。
綠茶又因其殺青或干燥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蒸青綠茶、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
蒸青綠茶
蒸青綠茶,因制茶過程中采用高溫蒸汽殺青而得名,是我國古代最早發明的一種綠茶制法,在唐宋時已盛行,后傳到日本。自明代推行炒青制法后,蒸青綠茶漸少,而日本一直沿襲至今,并經研究,實行機械化生產。
我國現代蒸青綠茶主要產于浙江、福建、安徽,其產品大多出口日本。蒸青綠茶有色綠、湯綠、葉底綠的“三綠”品質特征。高檔蒸青綠茶條索緊圓,呈針形,香氣清鮮,味甘醇和。
炒青綠茶
炒青綠茶,因干燥過程中采用是炒干方式而得名。炒青綠茶約始于南宋,到明代普遍推行。此后一直是綠茶中最基本的加工方法,產量占極大多數。
炒青綠茶因其加工炒制后的外形不同,分為長炒青(即眉茶)、平炒青(又叫圓炒青,即珠茶)、扁炒青(如龍井、旗槍、大方等)、細嫩炒青(西湖龍井、碧螺春等)。
長炒青,即眉茶,條索彎曲,色澤綠潤,輝白起霜,恰似美人眉毛,因而得名。眉茶主要產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如浙江的遂綠、杭綠、溫綠,安徽的屯綠、舒綠、蕪綠,江西的婺綠、饒綠等。
平炒青,即珠茶,外形圓緊,呈顆粒狀,身骨重實,宛如珍珠,故以“珠”名之,主要產區在浙江的紹興、余姚、蕭山、諸曁等地。
扁炒青,其獨具色、香、味及形四大品質。扁平而又光滑,香甜馥郁,茶味甘醇,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龍井茶。
細嫩炒青,是采摘細嫩的芽葉作為原料經過加工而成的一種炒青綠茶。西湖龍井及碧螺春都是最典型的代表。
烘青綠茶
烘青綠茶,因其鮮葉在經過殺青、揉捻后,用烘焙方式干燥而得名。
烘青綠茶的外形不如炒青綠茶那樣光滑緊結, 但條索完整,苗鋒顯露,色澤綠潤,湯色綠而明亮,香味醇和。
烘青綠茶按外形分有四類:條形烘青(如黃山毛峰)、尖形烘青(如太平猴魁)、片形烘青(如六安瓜片)、針形烘青(如信陽毛尖)。
烘青綠茶又供窨制花茶用,如茉莉烘青、白蘭烘青等。 因而習慣上稱經過窨花的叫“花烘青”,未經窨花的叫“素烘”。
曬青綠茶
曬青綠茶,鮮葉在經過殺青、揉捻后,利用日光曬干而成。
一般曬青綠茶香氣較低,湯色、葉底呈黃褐色。主要品類有云南的“滇青”、陜西的“陜青”、四川的“川青”、貴州的“黔青”、廣西的“桂青”等。
曬青綠茶大都作為緊壓茶的原料。
綠茶殺青的四個目的
1.利用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使加工葉保持色澤翠綠;
2.利用高溫促使低沸點芳香物資揮發,散發青草氣,發展茶香;
3.加速鮮葉中化學成分的水解和熱裂解,為綠茶品質形成奠定基礎;
4.蒸發一部分水分,使葉質變柔軟,增加韌性,便于揉捻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