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河南省著名特產,由信陽茶農創制于民國初年。主要產地在信陽市和新縣,商城縣及境內大別山一帶。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營養價值。信陽毛尖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獲金質獎。
歷史發展
茶圣陸羽編寫的《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于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
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后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云)、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余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近些年,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目前,茶葉已成為信陽山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是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地理條件
這里年平均氣溫為15.1℃,3月下旬開始,日均溫達10℃,可持續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溫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11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溫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溫為1.6℃。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時數為1592.5小時(占全年總時數的73%),太陽輻射量為89.25千卡/cm2,有效輻射量為43.74千卡/cm2。山區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
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800米的高山區種茶。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布,植被豐富,雨量充沛,云霧彌漫,空氣濕潤(相對濕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溫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尤其是信陽處于北緯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溫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堿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
主要產地
信陽毛尖產地來源的界定:北到淮河,南到大別山北坡,西到桐柏山與大別山連接處,東到固始縣泉河流域。北緯31°23′-32°24′,東經113°45′-115°55′。馳名產地有五云(車云、集云、云霧、天云、連云五座山)、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靈山寺)。
采摘工序
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種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
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視為珍品。特級毛尖一芽一葉初展的比例占85%以上;一級毛尖以一芽一葉為主,正常芽葉占80%以上;二三級毛尖以一芽二葉為主,正常芽葉占70%左右;四五級毛尖以一芽三葉及對夾葉為主,正常芽葉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鮮葉。80年代后期,新開展的特優珍品茶,采摘更是講究,只采芽苞。
信陽毛尖對盛裝鮮葉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氣的光滑竹籃,不擠不壓,并要求及時送回蔭涼的室內攤放2-4小時;趁鮮分批、分級炒制,當天鮮葉當天炒完。
品質特點
“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顏色鮮潤,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醇香。外形“細、圓、光、直、多白毫”,沖后湯色明澈、香高持久、滋味濃醇、回甘生津。優質信陽毛尖清香撲鼻,劣質信陽毛尖混濁發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