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稅茶奏 [Memorial on establishing the tea tax tothrone] 唐代茶法專論。張滂撰。
見宋代王溥《唐會要》卷八十四《雜稅》:“伏以去歲水災,詔令減稅,今之國用,須有供儲。伏請于出茶州縣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時估,每十稅一,價錢充所放兩稅。其明年已后所得稅,外貯之。若諸州遭水旱,賦稅不辦,以此代之。”
諸道鹽鐵使張滂此奏上于貞元九年(793)正月,針對上年因水災詔令減二稅、國庫收入減少的現狀,提出征收茶稅,以供財政支出和國庫儲備。其具體征稅方案為:在產茶州縣及鄰近產茶地區商人必經之交通要道,設稅務,由有關部門酌情將茶價定為三等,每十稅一。以這筆茶稅收入抵減免的二稅收入。
從貞元十年起,以后所征收的茶稅,另設專戶存儲。如果遇到各州遭水旱災害,賦稅收不上來,就以這筆儲存的茶稅折茶以保證國家財政的收入。動機良好,收到顯著成效,當年就征收茶稅四十萬貫,遠超過因去年水災所放二稅的數額。
但是,這筆增收的茶稅,卻并未積聚用來作災年災區的賦稅,而是作為朝廷的一種新的財政收入固定了下來。從此,茶稅成為唐代常設的稅種,稅率也定為十分之一,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征收茶稅制度的先河。
此前,建中三年(782),為籌措常平倉本錢,也征收過竹、木、茶、漆等貨稅,但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且不久即停,故新舊《唐書 食貨志》均稱茶稅始于張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