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茶法詔[Imperial edict on tea decree] 宋代茶法專論。
作者歐陽修(1007~1072),此為宋茶流通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全文是:“古者山澤之利,與民共之。故民足于下,而君裕于上。國家無事,刑罰以清。.自唐末流,始有茶禁,上下規利,垂二百年。如聞比來,為患益甚。民被誅求之困,日惟咨嗟;宦受濫惡之人,歲以陳積。私藏盜販,犯者實繁;嚴刑重誅,情所不忍。使田間不安其業,商賈不通于行。嗚呼若茲!是以江湖之間,幅員數千里,為陷阱以害吾民也。朕心惻然,念此久矣。閑遣使者,往就問之,而皆歡然愿弛榷法。歲入之課,以時上官。一二近臣,件析其狀。朕嘉覽于再,猶若慊然。又于歲輸,裁減其數,使得饒阜以相為生。劃去禁條,俾通商賈。歷世之弊,一旦以除。著為經常,弗復更制,損上益下,以休吾民。尚慮喜于立異之人,緣而為奸之黨,妄陳奏議,以惑官司。必置明刑,用戒狂謬,布告退邇,體朕意焉。”
此詔分析了榷茶的兩大弊端:首先是園戶和茶販在榷茶制度嚴刑峻法的約束下,常陷于刑辟,這是以寬厚著稱的仁宗不愿意看到的社會現實;其次是茶官買官賣,園戶常留精好茶售給茶商,官茶粗惡難銷,常常滯積,不得不毀棄。在此基礎上,認為應廢除禁網森嚴的榷制,以通商為宜。現須令天下茶通商,原來歲收茶課,現減半征收茶租仍均敷園戶。最后警告反對通商法者,不要妄加反對。詔下,獲得全國上下擁護。官府收入并未減少,商販花同樣價錢可以買到好茶,園戶、茶販私賣走私現象絕跡。茶行通商雖好,卻遭到那些失利的豪商富賈以及與他們勾結的官吏的激烈反對。甚至連起草通商茶法詔的歐陽修與劉敞等也分別上疏,提出通商一利五害之說,最后該通商茶法為朝廷所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