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茶葉產地[Tea producing area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隋代茶事記載很少。
唐代茶事大興。晁載之《續談助》卷五引楊華《膳夫經手錄》:“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陸羽《茶經》第一次列舉全國茶葉產地:“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劍南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浙東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臺州下。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其地分八個產茶區,計四十二個州外一郡。陸羽提出的茶葉嚴地,是在評定各地茶葉品質時列出的典型和代表,并非備舉全部茶葉產區。綜述《茶經》和其他唐代文獻記載,唐代茶葉產區已遍及今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河南、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安徽、海南十五個省區,北限一直延伸到今江蘇連云港,達到了與近代中國茶區大致相當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