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前因后果的,無論結果是什么,我個人認為:大家都應該尊重“歷史”!只有尊重歷史,才有真實、厚重的文化可談、普洱茶才有了可挖掘的價值!
無論世人們的種種認為是:因為交通、因為清朝的統治者是游牧民族也好,事情總得有個淵源吧,比如說:茶葉是怎么送進清朝的宮廷里的啊?為什么會送進宮里的啊?又是因為什么原因會被平時比較奢侈、對食品比較挑剔的皇帝認同的呢?專家、教授及學者們對這些說法,真是“眾說紛紜、各抒己見”說什么的都有,其實不然。
史載,普洱茶呈貢始于清雍正年間,至乾隆九年(1744年),宮廷正式將其列入《貢茶案冊》——標志普洱茶躋身正統皇族貢茶之列——繼后沿貢至宣統三年(1911年),毀于盜匪,其間共歷167年。清宮皇族實飲普洱200載有余,情有獨鐘,其間諸多宮廷禮儀、皇家文化、坊間軼事共同成就了中華貢茶史上這一朵奇葩,然至近代,清廷覆滅,兵戈四起,紅墻碧瓦間一段精彩的茶史文化就此抱憾塵封。
實依清廷古風,正品普洱貢茶的選、采、貯、制等工序都有嚴格的管理名目,無論材料本身還是加工工藝皆限于一系列繁復苛刻的規定,以保證品質的上乘和身份的獨特,也只有有相當采、制能力的老號名號,才有能力制成合乎規格的貢茗精品。道光初年,阮福《普洱茶記》中就提到“于二月間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賣”即是說,當時所有進貢朝廷的皇家普洱茶,都是只取上好野生大葉喬木的芽尖制作,民間采買的都是篩選過后的二等材料,品質不可同日而語。更兼各號工藝水平的參差不齊,故流傳至今,真正的皇貢品質普洱已漸成傳說。而流于坊間小號的所謂“貢茶”,則多是有名無實,至少是名不副實。
時值明末清初,吳三桂引狼入室,將清兵由奉天(沈陽)引入北平(北京)吳領兵打到云南,為防其再度反叛,而封其為鐵帽子云南王,這也是滿人第一個封外旗人為王,吳不得進京,終日借酒消愁,后飲到古六大茶山的茶品曾曰:借酒消愁愁更愁,飲茶去憂憂不憂。云南王為討其主子的歡心。便用該茶品作為貢品之一進貢朝廷,給京城的王爺、大臣們送禮,并向當地的茶農們定制、定購一定數量的茶葉,運送進京城。
于是,從此產于六大茶山的茶葉精品便成了鐵帽子王的專用禮茶。當地的、外地的運茶馬幫也成了鐵帽子王的運輸隊。至于以后的日子里茶商們為了賺錢,紛紛效仿也用馬幫往京城運茶,都稱是原產地,最正宗制茶工藝等等,一時間弄得魚目混珠,很難搞清是非。直到清道光十八年(1839)京城要舉行一次斗茶葉的賽事,消息傳到云南,各地的茶商們紛紛備賽,老茶莊制茶的人們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次的大好良機,也備了不少新茶和特制女兒茶送到了京城參賽,經初賽、復賽后,產于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被推為殿試,又經在圓明園牡丹臺上的品、評之中,普洱茶被道光皇帝和眾多大臣贊嘆不已:“湯清純、味厚釅、沁心脾、回甘久、乃茗中之瑞品也”之后,并特賜“瑞貢天朝”牌匾,以詔后人。從此正式被欽定為御用貢茶!
作為一代帝王怎么會為一種茶葉類大動干戈親用御筆的呢?那當然是因為普洱茶源于自然、獨特的香氣以及品后與眾不同的滋味、韻味征服了道光皇帝和群臣們,為了方便運輸,讓貢茶能夠順利地、按時送進宮廷之中,撥專款修理、加寬了之前的茶馬古道,使之變成了茶馬官道,隨著茶馬古道的通暢,數十萬人也隨之涌進了茶馬古鎮,更帶來了茶山古鎮至今從未有過的繁榮景象!彼時,普洱堪稱國飲,更是貴為國禮,“傾一國之力,集華夏之珍”,身價斐然,縱皇親貴戚尚難得享,而其中品茗、藏茗、贈茗等高雅宮廷文化更是特色獨具,非常人可涉。今日,又逢盛世,普洱貢茶打破舊時陽春白雪、孤芳自賞的桎梏,而留存皇家珍品應有的品質和文化氣息舉世皆有幸得一領略這民族瑰寶的獨特魅力。
加上“普洱茶”味甘性平,入肝、脾、腎、胃、膀胱經(即俗稱九三襥諱兩腑)功效醒酒解事物毒,降脂利尿。主治疏肝利膽、清腦明目、補腎利水。普洱茶被收入藥典后,漢醫們在臨床時廣為應用,效果甚佳。
(本文來源:車智潔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