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壺型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主要可以分為圓器、方器、花塑器、筋紋器、提梁這五大類。圓器講究珠圓玉潤,方器造型方中藏圓,花塑器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提梁是以提梁為把的紫砂壺,而筋紋器從生活中所見的瓜棱、花瓣、云水紋等創作造型。自明清進入全盛時期以來,宜興紫砂壺的經典壺型層出不窮,不勝枚舉,絕不僅僅只有四種,但下面還是簡單的分享一下美人肩、文旦壺、西施壺、笑櫻壺這四大經典壺型。
美人肩(亦稱圓珠壺)
美人肩紫砂壺宛如古代女子端莊可愛,帶點宮廷的雍容華貴,又不失大家閨秀般的妖嬈。造型飽滿,大方得體,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壺蓋與壺身仿佛合為一體,沒有空隙,用手撫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溫暖。
此壺是泡茶利器,沖泡揚香力特高、輕快而利落,茶湯緊結柔滑,回甘強、回韻悠長。由于其泥料的優異,泡養前、泡養中及泡養后壺身顏色都會有所變化,令人嘆為觀止。然后加上美人肩器形上的風情萬種,用此壺來泡茶絕對是美好的享受。隨著時間的推移,壺還會越來越迷人。
笑櫻壺
紫砂四大經典壺型之一的笑櫻壺,其創作來歷不一而眾,常見的有三種:一說是明代始創的經典壺型;二說是潘春芳創作而來;三說由顧景舟設計制作。雖然說法不一,但較為靠譜的說法為:
潘春芳大學畢業后,進入紫砂一廠第一件設計作品就是“笑櫻壺”,當時的傳統是師傅不會去做徒弟設計的壺。巧的是,潘春芳做的“笑櫻壺”被領導看到了,并要求到:這款壺設計得不錯,可惜做得不到位,請顧老師給提高提高。于是顧景舟無奈,只能破了規矩,開始制作改良“笑櫻壺”,由于顧大師當時名氣響亮,就被傳成該壺是由顧景舟創作的。
笑櫻壺還有個美麗的故事原型:據傳“笑櫻壺”設計靈感源于《聊齋志異》里的“嬰寧”,有“嬰寧一笑千愁解”,可見她的笑容多迷人。《聊齋志異》中,嬰寧可以說是“美”的代言和化身,而她的笑容也一直被提及。
她的出場,書中寫道:“有女郎攜婢,拈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作者不僅借梅花來襯托出嬰寧的外在美, 而且更巧妙地是,作者借她的笑聲來展現嬰寧的內在美。笑櫻壺以其素雅的外形,漂亮的張力,交織出曼妙的身姿,恰如“嬰寧一笑”,內蘊無限。
西施壺
四大經典壺型之一的的西施壺原先叫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采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后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西施壺的首創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吳梅鼎給了其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吳梅鼎之所以為世人所識,實在是因為寫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陽羨茗壺賦》。吳氏曾祖是明正德進士吳頤山,正德進士何許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聲太盛,叫“供春”。
吳頤山少時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時,據說偷學了寺僧制壺,不經意間,成了紫砂壺史上的鼻祖。然后經歷了趙梁、董翰、元暢、時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時鵬之子時大彬一家獨大。時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
而吳梅鼎的父親和徐友泉交好,并請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壺,成就了一段佳話。吳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如時之粗”時,他不知道,紫砂史冊上,已經有了他濃重的一筆。
文旦壺
文旦創于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后兩者為清中末后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文旦”文字釋義:“文”指柔和、外表、容態;“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壺曾一老壺銘:何必鳳凰夸御茗,浣女詞前落日塵,松竹開三逕,花落鳥啼水自流。
亦有書記載: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夢之柚”,歷來為人所喜歡,因此,制壺名家也就取文旦之器形,將其融入朱砂壺中。細細看去,壺身仿佛是一顆金黃色的文旦柚,引茶葉入之,品之余味無窮,讓人愛不釋手。
文旦壺與西施壺的區別
“文旦壺”
今人所謂的“文旦壺”,較之西施壺,身筒略為收緊些,也略高些,其他如:倒把、短椎流、截蓋、乳頭形的壺扭等造型要素和西施基本一致。西施和文旦是一是二?眾說紛紜。有說西施、文旦其實是一回事,文旦是西施的雅稱,因為西施乳西施乳的叫總不太文雅,還是文旦入耳一點。
也有說文旦、西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丁是丁卯是卯,風馬牛不相及,文旦是出自對一種水果——文旦柚的模擬,和西施乳則是對女性乳房的模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西施壺”
有資料介紹“文旦壺”是“西施乳壺”的別名。由于“西施乳壺”的“乳”字不雅,后人改稱“文旦壺”。另外,從字面理解:文,柔和、外表、容態;旦,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既是外表柔美的女性。創作者似乎在創意的過程中依然想把文旦壺比做貌美的西施。“有人把文旦壺當作西施壺來稱謂,她們究竟有沒有聯系,未曾考證,但“她們”創意出的紫砂雌性化藝術,我想還是有所共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