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1915-1996),本名景洲,自號壺叟、老萍,江蘇宜興川埠鄉(xiāng)上袁村人,第一位紫砂類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聲譽可媲美明代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紫砂壺經(jīng)典壺型景舟八式分別是:提壁壺、掇只壺、雙圈壺、寶菱壺、茄段壺、上新橋壺、相明石瓢壺、雨露天星提梁壺,其價格如下。
景舟八式之提璧壺
容量:600cc
泥料:老紫泥
價格: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成交價1782.5萬元;2016年江蘇和信秋拍成交價5175萬元,5年升值3392.5萬元。
此壺壺身稍呈弧凹形,突出肩線與腹線,雙手捧壺撫摸有舒適感。流莖瘦長,流根稍粗,中間瘦,至流口端再粗。流口孔放大,使傾水有壓力感,出水更爽。壺流的這一設計,使壺體協(xié)調一致,線與線,線與面,線與角之間更流暢爽勁。
景舟八式之掇只壺
容量:500cc
泥料:老紫泥
價格:2012年中投嘉藝首屆藝術品拍賣會,成交價552萬元。
“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由于“掇”在漢語里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宜興縣志》中提到有一把壺,“一壺千金,幾不可得”。千金之壺,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稱得上是壺中之王,此壺即是掇只壺。
景舟八式之雙圈壺
容量:500cc
泥料:康熙紅
價格:2012北京瀚海春拍,成交價943萬元;2018年北京瀚海秋拍,成交價977.5萬元,6年升值34.5萬元。
這把雙圈壺器身為直筒形,高身筒,俊朗挺拔,三彎流,折方把,圈底,平嵌蓋,橋鈕中置雙串環(huán)。此壺胎用細潤的紫砂泥制作,表層肌理平整光潔,顯現(xiàn)出細細的小顆粒,均勻而又自然,遍及整器表面。
景舟八式之寶菱壺
容量:500cc
泥料:康熙紅
價格:2012年中投嘉藝首拍,成交價322萬元;2015年江蘇和信秋拍,成交價1495萬元,3年升值1173萬元。
此壺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多并不繁復,倒是層次感更強。壺的頸部略挺,抬高了壺身與壺蓋的距離,好像有點“隔斷”的意思,實際是通過“隔斷”總體增加了造型的連貫性,也增加了壺的美感。
景舟八式之茄段壺
容量:480cc
泥料:清水泥
價格:2011年北京匡時秋拍,成交價747.5萬元。
這款壺渾圓素樸的茄段造型,淳樸自然,素面素心,大巧若拙。圓弧形壺蓋,壺紐似茄蒂,二彎壺流與耳狀壺把以壺身中線呈對稱呼應,線條過渡自然流暢,周身光澤溫潤,非影像器材能詮釋,非親眼目睹不能領略其妙。
景舟八式之上新橋壺
容量:500cc
泥料:底槽清
價格:2011年中國嘉德秋拍,成交價517.5萬元。
此壺造型優(yōu)雅,設計巧妙,線條流暢,層層遞進,壺身呈扁圓形,折腹圈足。曲流,環(huán)狀柄,壺柄上方寸之地一個小小的留給拇指按壓的設計,與壺蓋又相互呼應。壓蓋式,橋形鈕,蓋部及肩部均以凹線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觀之,有“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之感“,上新橋壺”或由此得名。
景舟八式之相明石瓢
容量:500cc
泥料:底槽清
價格:2010年中國嘉德春拍,成交價1232萬元,世界第一件拍賣價過千萬人民幣的紫砂作品;2015年北京匡時秋拍,成交價2702.5萬元,5年升值1470.5萬元。
此壺壺底與壺口的大小呈圓錐狀,略飽滿、圓渾;壺腹,則呈現(xiàn)微妙的弧線。相應地,壺嘴、鋬與壺身筒銜接處,琢塑出大的弧度,既好像壺體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壺身筒的圓渾,壺嘴和鋬做到了胥出自然,同時又舒展有力。
景舟八式之雨露天星提梁
容量:420cc
泥料:清水泥
價格:2011年北京琴島秋拍,成交價761.6萬元。
此壺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利。提梁及蓋的造型設計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帶圓、圓中含方的構圖,充分掌握雕塑與空間關系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wěn)住了上半部飛揚的勁勢,流則渾厚有力。
顧景舟紫砂壺其它經(jīng)典壺型及價格
云肩如意三頭茶具:2011年北京匡時春拍成交價1023.5萬。
大提壁壺:2012年北京瀚海拍賣成交價1288萬。
寒汀石瓢壺:2013年北京保利拍賣成交價1495萬。
井欄壺:2017年北京東正春拍成交價1550萬元。
九頭詠梅茶具:2014中國嘉德春拍成交價2875萬。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2015年北京東正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成交價9200萬元。
玉璧提梁壺:2014年上海春秋堂秋拍成交價1633萬元;2017年江蘇和信春拍成交價3450萬元,3年升值1817萬元。
唐云石瓢壺:2008年上海工美秋拍成交價315.84萬元;2015年江蘇和信秋拍成交價4370萬元,7年升值4054.16萬元。
顧景舟少時就讀于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少年即立志于紫砂陶藝創(chuàng)作的他,在18歲這年繼承祖業(yè),隨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的訣竅,憑借文學功底,方出手不凡,一舉成名,方二十便己躋身紫砂名手之林、壺藝名家行列。沒過多久,20歲左右的顧景舟赴上海仿古作陶,在之后數(shù)年吸取并掌握了中國陶藝的博大精華。1982年,顧景舟被國家評定為工藝美術師。1988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光榮稱號。
在垂暮之年,顧景舟將自己一生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經(jīng)驗總結歸納,親自編著《宜興紫砂珍賞》巨著,由香港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在紫砂陶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顧景舟窮畢生精力于紫砂陶藝,不斷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并帶領幾代人為紫砂事業(yè)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懷,精湛的技術,在紫砂發(fā)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不愧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美術大師亞明先生所評: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過十余人。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