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經意間察覺到,對于新茶春壽眉來講,紫砂壺沖泡和蓋碗沖泡真的大不一樣。
這種好奇心下,兩者對比的小心思懷揣了兩天,今日,終于決定試上一試。和以往沸水沖泡不同的是,此次沖泡,前幾道都是85℃水沖泡,后續用沸水沖泡。
先嘗試壺泡,段泥掇球壺,4g
溫具投茶,聞葉底,濃郁的青香芳香氣(請注意新白茶的“青香味”、“青草香”和“青味重”是兩個概念,以后茶百科再細講),細膩的花香。
第一道,85℃水沖泡,湯色黃綠透亮。
茶湯的整個世界里,充滿了白毫,像是水晶球里漫天飛舞的雪花。
聞葉底,熱嗅青香,溫嗅青香中透著花香,冷嗅的感覺最好,主要是花香,表面泛著點青香。
滋味醇正,濃稠感、柔滑感明顯,喝完的滋味感受中更多的是甜,不澀。
第二道,依然是85℃水沖泡,湯色加深,金黃里泛著點嫩綠色。熱嗅有青香,但青香較第一道淡了些,溫嗅葉底花香濃郁。
滋味感受依然醇、稠。口感尚滑柔,在甜味和青香味的交纏中,這次青香味占了上風。
熱嗅公杯,濃甜香,較持久。
第三道,仍然是85℃水,湯色金黃泛深綠,依然明亮,熱嗅有青香,溫嗅是陽光的味道。
壺蓋的香氣更愉悅,青香中帶著甜、花香。
第四道,沸水沖泡。初熱嗅,葉底香氣變淡,湯色越顯金黃明亮。入口生津明顯。滋味無澀感。
第五道,湯色依然金黃,稍顯淺公杯香、花香濃郁。滋味物質仍然豐富,就像是一個敬業、勤奮的五十歲左右的勞動人民。
第六道,金黃的湯色,公杯里甜花香。
第七道,沸水沖泡,葉底青甜香,有木質味、收斂感。
由于要連著喝兩種泡法的茶湯,所以先是只泡七道,盡管茶香和滋味仍在,還可以繼續沖泡。
再嘗試蓋碗泡,白瓷蓋碗,4g
同樣溫具、投茶,聞葉底,青香再加日曬味,再聞是那種曬干的小麥秸稈的味道。
第一道85℃水沖泡,熱嗅青香,溫嗅有明顯的花香。
湯色淡淡黃綠色,相較于紫砂壺沖泡的茶湯來講明顯更淡。
滋味方面,青香相較更輕。茶湯滋味中也有淡淡青香味,但以甜為主。滋味醇正,湯感雖不如壺泡的濃稠感,卻更顯細膩。
第二道,湯色黃綠,較第一道深些。
甜的滋味和淡淡的青香混合在一起,讓人不禁聯想到豆奶。喝完之后,舌面有收斂感。
第三道,湯色變深,葉底青甜香,但是青香味明顯減少。
湯中帶甜,湯感更細膩,卻沒有壺沖泡來得濃稠。
掛杯香甜香、花香,明顯且持久。蓋香甜香,濃郁持久。
第四道,湯色黃綠,滋味尚濃醇。掛杯香濃而輕揚。葉底濃而純正的花香,持久。
第五道,沸水沖泡。湯色變淺,掛杯香花香依然明顯。茶湯沒那么甜,滋味感受并不寡淡。
第六、七道,高溫沖泡,滋味稍平。公杯香依然濃郁,尚持久。
兩者對比來講,有以下幾點不同:
1.滋味方面,紫砂壺沖泡的茶湯,前三道的濃稠感明顯,口感柔滑;而蓋碗沖泡的前三道,口感細膩、雖毫無阻滯感,卻沒有壺沖泡的那般濃稠的感覺。
2.香氣方面,紫砂壺和蓋碗沖泡的茶葉,無論是葉底香氣、蓋香還是公杯香都非常純凈、明顯。但相較之下,蓋碗沖泡的各方面的香氣都比較濃郁、高揚且持久。
3.湯色方面,每一道對比之下,紫砂壺沖泡的湯色更濃些。
4.耐泡度,兩種方式沖泡的茶湯,每一道的滋味都不一樣。相同的茶,與其說耐泡度不同,不如說,是茶具導致的滋味的不同。
綜上,可以得出結論:紫砂壺的保溫性比蓋碗好些,茶水的溫度下降的慢,茶葉內含物質析出得快,濃稠度以及湯色會更甚。這也是為什么,沖泡原料粗老的茶葉或者一些緊壓茶時,建議用紫砂壺的道理。而紫砂有吸香特性,相較而言,蓋碗沖泡的茶,香氣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