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歷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是將鮮葉采下后,隨即手工殺青,然后攤涼揉捻,揉捻一道后,經充分解塊,均勻地攤在蔑笆上,曝曬到半干時,再復揉一道(稱為收二道漿),然后抖散,曬干即成。大白茶成品外形美觀,白毫特顯,茶味清香,并具有橄欖清香的特點。
在封建王朝時曾制成龍須茶,以紅絲線扎成谷穗狀,進貢朝廷,稱為白龍須貢茶。的大白茶已改為烘青茶做法。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葉初展,經殺青、揉捻、烘干而成。大白茶外形條索碩長壯實,銀毫閃爍,形狀優美。內質香氣濃郁清鮮,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沖泡在玻璃杯中,恰似片片玉蘭茶瓣懸浮水中,令人興趣盎然。
影響
秧塔大白茶160多年來一直為當地的茶農所采摘、加工利用,形成了一整套加工工藝,也為當地群眾創造了不菲的收益。由于大白茶是稀有品種,是景谷縣的地方良種和稀有名茶。早在1981年全省名茶鑒評會上,就被評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并載入1989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民樂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名茶優勢,從秧塔大白茶古樹園引種大白茶6000余畝,昔日的貢茶已開始為平民百姓所喜愛,正在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