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白,此茶主產于云南,是中的特色茶。此茶主產于云南省普洱地區,其工藝手法獨特,須在月光下陰干而成,所以在美麗之外,又平添了幾分高冷的神秘。
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景邁山下,云南的月光白,也像極了一個傳說。
有人說,月光白因其葉面呈黑色,葉背呈白色,黑白相間,葉芽顯毫白亮像一輪彎彎的月亮,一芽二葉整體看起來就象黑夜中的月亮,故得名“月光白”;
也有人說,此茶在夜里,就著明月的光亮,采摘嫩芽為原料,并且從采收到加工完成,均不能見陽光,而僅在月光下慢慢晾干,且采樹的均為當地美貌年輕少女,故得名“月光美人”。
相傳,“七公主”南發來為了巴朗部落與傣族部落的和平友好與巴朗人帕艾共結連理,使巴朗人從樹皮遮身走進文明社會并開創茶文化的。“月光白”茶是巴朗人從眾多的茶中選來進貢王族的極品,此茶更是被民間歌頌如“七公主“般圣潔高貴,是“七公主”美麗與智慧的化身。
月光白,既有烏龍的清香,又有紅茶的甜潤,兼具的醇厚。
從工藝的角度上來看,月光白似乎應該屬于白茶類——云南的白茶。其制作工藝與福建白茶有點相似,只是萎凋中加入輕發酵的模式。用這種方式制成的茶,其湯色由最初的青黃(前三泡)向深黃遞增(四至七泡),也逐漸明澈清透;它的口感醇厚飽滿,香醇溫潤。飲后齒頰留香,回甘無窮,既有烏龍的清香,又具的醇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其開湯初時,飄飄渺渺隨氣而來的似是蜜香,繼之則像清雅的果香或是淡雅之花香,這是“月光白”獨有的一種香氣表達現象。
從產區和品種上講,月光白似乎又不屬于白茶類,但根據《GB/T22291-2017白茶》,首先在品種上就不符合。目前白茶的國標規定大白茶、水仙茶、群體種按照白茶的工藝制成的茶才屬于白茶。
因為是新興茶類,還沒有標準明確定義月光白。根據產地和品種,大多商家把其標注為生普。我們姑且將其稱作“云南白茶”,或者直呼其名月光白,它注定是特殊的一種茶,靜待國家標準的補充完善。
月光白的主要原料景谷大白茶,其核心原產地在云南普洱景谷縣民樂鄉大村秧塔。
據史料記載,秧塔大白茶種植歷史有160多年,清道光20年(1840年),陳家從勐庫茶山采得數十粒種子,藏于竹筒扁擔中帶回種植,出苗后發現一株芽葉黃色的茶苗,就把它移到家邊園地里,這株奇特的茶苗就是現在的秧塔大白茶。由此可以說,大白茶是民間選種的成果。當時種植的老樹尚在,而且長勢良好。最大的一棵茶樹徑圍1.22米,主干直徑0.28米樹高5.8米,冠幅4.6米。景谷大白茶與云南其它茶葉有明顯差別:芽葉披滿茸毛、成茶肥碩重實,白毫顯露、條索銀白,并具有橄欖清香。
清朝時期,景谷大白茶還有過“貢茶”的輝煌歷史,當地土官責令以紅絲線扎成谷穗狀,進貢朝廷,稱為“白龍須貢茶”。是云南“八色貢茶”之一。
其湯色青黃透亮,三泡略顯瑩黃,五至六泡呈金黃油潤,繼而逐漸轉為橙黃泛紅,十余泡之后湯色漸淡。
美麗的傳說總是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月光白很容易獲得女性的青睞。因為月光白的輕度發酵,減輕了鮮葉中的苦澀成分,形成口感柔美、清香、甜潤,苦澀較弱,特殊的工藝使其保留了茶葉里的大量營養成分,功效特殊。因原料是云南大葉種茶,所以比起小葉種制的白茶,營養成分、水溶性物質更高,更加耐泡,八、九泡之后,清香猶存,湯色黃亮。
“月光白”有散茶與餅茶兩種。其中精制的餅茶是中最唯美、藝術感最強的一個產品。茶品餅形大氣圓潤,白毫彰顯,香氣淡雅輕柔。
白茶素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曾被民間作為去火消炎、治麻疹的良藥。
白茶的制作工藝自然而不經雕琢,沒有殺青、揉捻的工序,采摘下來后僅通過曬或文火干燥即成,是中國茶葉家族中制作最簡單也最接近天然的茶類。在加工過程中陽光與風的參與、產區與氣候的融合、經驗與技藝的演繹,造就了它“淡泊清雅、極利身心”的特點和保健性。
同時。《中國茶品鑒圖典》中也提到了“月光白”的主要保健功效,不得不提的是其護膚和降低膽固醇的功效,茶葉中的醇酸能夠去死皮,促使新細胞盡快到達皮膚表層,幫助對抗皺紋,茶葉中含有的咖啡堿、氨基酸、茶多酚類化合物等,能減少體內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幫助恢復人體健康。
關于“月光白”茶的保健功效眾說紛紜,為了不喧賓誤導各位,考慮后面將用一個完整的篇幅來分析其保健效果以及白茶的飲茶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