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關于紫砂壺起源的問題眾說紛紜。早在北宋年間,就有文人墨客透過詩詞歌賦對茶具進行描述,從明代開始,紫砂壺開始流行于世,明代有名的金沙寺僧和供春也成為人們記憶中較早開始制壺的人。那么在明朝以前呢?眾所周知,完事的起源和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為文人們所喜歡的紫砂壺的起源又是怎樣的呢?現當代對紫砂壺的起源一直有所爭論,有人直接引用明朝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其記載金沙寺僧創始了紫砂壺。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址的發現,并證實了宜興紫砂宋代已有,可經研究分析羊角山出現的壺身也和宋代點茶所用的器具大相徑庭,紫砂壺并不適合點茶之用。而又有人認為宋代便出現了紫砂壺,依據便是宋人的幾首詩。現在我們不管眾人如何紛擾紫砂壺的起源,重新來梳理紫砂起源的輪廓。我們可以先這樣稱呼紫砂壺在宋朝扮演的角色:紫砂飲茶器具。紫砂飲茶器具在歷史上露面的時候,是在北宋。宋代盛行點茶,日常所用都是建州窯的建盞,紫砂卻也露出了歷史足跡。北宋歐陽修曾寫過一首詩《和梅公儀常茶》:溪山擊鼓助雷驚,逗曉靈芽發翠莖。摘處兩旗香可愛,貢來雙鳳品尤精。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
古代“常”與“嘗”是通假詞,所以這首詩明寫的就是品茶,那么品茶的器具又是什么呢?歐陽修明確說了: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甌在這里就是喝茶的容器,那么紫甌,是不是傳說我們所認為的紫砂做的容器?梅堯臣和歐陽修是詩友,并同朝為官,他們還一起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詩文革新運動。梅堯臣有一首詩《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天子歲嘗龍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聞香已入中都府,團品爭傳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吳中內史才多少,從此莼羹不足跨。
蔡君謨便是北宋著名茶葉鑒別專家蔡襄,曾監制北苑貢茶,創制了小團茶。在這里,便是贈茶給梅堯臣的,梅寫了這么一首詩來感謝蔡襄的贈茶之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明確說了用紫泥做的容器泡了蔡襄寄的茶。那紫泥真是紫砂泥嗎?而紫泥新品又是紫砂壺嗎?這樣也是無法說明紫泥新品便是紫砂壺。蘇東坡公元1037年生,比歐陽修小了30歲,受到梅堯臣和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的影響不小。說起蘇東坡,一般的宜興人都知道蜀山上的東坡書院,蜀山便是蘇軾在宜興謫居講學時所居住的山,蜀山的名字也是蘇東坡起的。蜀山在哪?蜀山是一座海拔較低的丘陵,在紫砂壺發源地丁山的境內,居丁山東北方向。宜興山清水秀,適合茶葉生長,出產有名的陽羨貢茶,蘇軾一個文人,最愛喝茶養性,到宜興居住,不嘗陽羨貢茶是不可能的。那當地的人都是用什么來品茶的呢?丁山人因地制宜,把紫砂做成一些型器以供日常生活所用,平時便用紫砂器來品茶,東坡入境隨俗,也用那紫砂器來品茗,茶是陽羨雪芽,水是金沙清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壺當然是蘇東坡親手設計的三足提梁壺,后人都稱之為東坡提梁壺。追溯到這里,線索清晰明了,東坡提梁壺的造型和蘇軾詩“松風竹爐,提壺相呼”是歷史河流抹不去的痕跡。再者,明代蔡司霑《薺園叢話》中也寫到:“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之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孫高士名為孫道明,號為清隱,是元末明初人,曾以其居名為“且吃茶處”。
除了蘇東坡稱紫砂壺為壺,宋元時一般稱其為甌或罐,就如蔡司霑所說,“紫砂罐”“泡茶古雅絕倫”,可見紫砂壺并非周高起所稱的為金沙寺僧時才有,每一種事物不是簡單的便成型在世人面前,紫砂壺在北宋的沉默,是因為宋代的點茶只需用盞便可,也因為陶器在唐宋時期的式微,而蘇東坡設計的提梁壺卻明確的告訴世人紫砂壺在北宋便有,憑提梁壺雖不能說明紫砂壺是蘇軾發明的,但也說明此時已有紫砂壺的存在,再加上羊角山紫砂古窯址的發現,古窯里確實有紫砂壺,這和宋代用什么來喝茶的概念也是相當有區別的,因此,紫砂壺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
綜上所述,紫砂壺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為廣大古代壺友們所接受并開始使用,卻是到明代中期以后的事了。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分類 茶的起源 茶的歷史 茶葉百科 茶具品牌 紫砂茶具 紫砂茶杯 紫砂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