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這三類造型的形制,幾乎包羅了自然界與世間各類可創性的形體,這也是紫砂器形制特別豐富的重要原因。日前,有的紫砂壺兼有兩種甚至三種形體造型,這種造型方法就是在圓形、方形壺上再裝飾別的形體,如掇球壺是自然形體與幾何形體的結合;四方竹段壺是筋紋形體、幾何形體與自然形體的結合;六方掇球壺乃是自然形體與幾何形體和筋紋形體的統合。
紫砂壺的結構一把傳統的紫砂壺,其完整結構包括壺身(壺體)、壺嘴、壺蓋、壺把、壺底、壺足等方面。其中,壺身是主體,壺嘴、壺蓋、壺把、壺底、壺足則是其附件。
1.壺鈕 壺鈕亦稱“的子”,為揭取壺蓋而設置。鈕雖小,但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變化豐富,是茗壺設計的關鍵部位。常見的有寶珠鈕、橋形鈕、仿生鈕三種。(1)寶珠鈕:圓壺中最常用的鈕,呈珠形、扁笠、柱形,往往取壺身縮小或倒置造型,簡潔、快捷。
(2)橋形鈕:形似拱橋,有圓柱狀、方條狀、筋文如意狀等。作環形設單環、雙環,“串蓋”。平緩的蓋面,環孔碩大的為牛鼻蓋。
(3)仿生鈕:花貨常用的鈕式,形象生動,造型精致典雅,如南瓜柄、西瓜柄。
2.壺嘴壺嘴即紫砂茗壺的嘴,喻為人的五官之一,它與壺體連接,有明顯界限的稱“明接無明顯界限的稱“暗接”如漢扁壺嘴,壺嘴與壺身的肩線,側線貫通,具有舒展流暢的造型特色。
(1)一彎嘴:形似鳥啄,俗稱“一啄嘴”,一般為暗接處理。
(2)二彎嘴:嘴根部較大,出水流暢,明接和暗接處理均可。
(3)三彎嘴:源于銅錫壺造型,早期壺式使用較多,明接處理較常見。
(4)直嘴:形制簡潔,出水流暢,明接和暗接處理都有。
壺體孔眼:明代多為獨孔,清代中后期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20世紀70 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壺一度用球形孔,其孔要求排列整齊,與嘴對正,并依據嘴形而設置。
3.壺把(柄)壺把為便于握持而設置,源于古青銅器爵杯的弧形把,而源于瓷執壺、條形壺把的稱“柄”。壺把置于壺肩至壺腹下端,與壺嘴位置對稱、均勢。具體可分端把、橫把、提梁三大類。
(1)端把:亦稱“圈把”,其使用方便,變化豐富。把、口、嘴三點呈水平對稱,垂直形式安置,具有端莊、安定的效果。
(2)橫把:源于砂鍋之柄,以圓筒形壺居多。
(3)提梁:從銅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來的壺式,除提梁的大小與壺體協調外,其高度以手提時不碰到壺鈕為宜,有硬提梁、軟提梁兩種,光素器、花塑器都有,變化豐富。
4.壺蓋紫砂壺因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點,蓋與壺體能一起燒制,從而達到成品壺蓋直緊、通轉、防塵、保溫的效果。主要形式有壓蓋、嵌蓋、截蓋三種。
(1)壓蓋:亦稱“完蓋”,壺蓋覆壓于壺口之上的樣式,其邊緣有方線和圓線兩種,均與壺口相呼應。與口置平的泥片稱“座片”,彎起泥片稱“虛片”,壺口泥片稱“坨子”,壺墻的泥圈為“子口”,幾個部位轉折過渡用脂泥鑲接,潤合貼切、渾若天成”壺蓋稍大于壺口外徑的俗稱“天壓地”,以適應功能和視覺的要求。
(2)嵌蓋:嵌蓋是壺蓋嵌于壺口內的樣式,并與壺身融于一體。有平嵌蓋與虛嵌蓋之分,能達到“準縫如紙、發之隙”者屬上品。平嵌蓋口與壺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時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縮一致,僅有“紙、發之隙”,有圓形、方形、異形、樹樁形等。虛嵌蓋與壺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狀,形制規整,口部以裝飾線處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結構,與平嵌蓋手法相似,以嚴密、精縫、通轉為上。
(3)截差:這是紫砂壺特有的一種壺蓋形式,以壺整體截取一段作壺蓋而得名。其特點是簡潔、流鐋、明快、整體感強。制成后蓋與口不僅大小合適,而且外輪廓線互相吻接,絲蘆臺縫,故技術要求較高,截蓋有截蓋、克截蓋、嵌截蓋之分。
5.壺底足壺底足也是構成造型的一個主要部分,底足的尺度和形式處理,直接影響造型的美觀性。壺底足大致可分為一捺底、加底(足圈)、釘足三種。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兩種。直方挺直造型的壺宜用明接,圓韻渾樸造型的壺宜用暗接處理。
(1)一捺底:是指壺體自然結束,形成一個平面的器足類型。為了擱放平穩,壺的底部會向內凹進。一捺底多用于圓形紫砂壺。
(2)加底:是指在紫砂壺的底部額外再加制一個圈底的器足類型。加底是為了使壺形更美觀、更精致,多見于矮壺。
(3)釘足:是指在紫砂壺底部加制釘形底的器足類型。釘足有三足釘和四足釘之分! 適用于口小底大的壺,目的是使器形不呆板,趨向活潑,擱放平穩。
茶具茶器編輯:晶晶
原創作品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分類 茶的起源 茶的歷史 茶葉百科 茶具品牌 紫砂茶具 紫砂茶杯 紫砂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