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紫砂壺,內心深處總不自覺地浮起許多不自信的聲音:這樣的壺是好壺嗎’這樣的壺是美的嗎”看紫砂壺鑒別的文章,總多有雷同與相似。精、稀、名、藝、泥、型、工、功、款、韻,“三點一線”,“聽聲音”,“聞氣味”(似乎有衍生出聞剛燒成的壺氣味、泡完茶后的氣味、泡3~5天之后的氣味之說)等,筆者不想在此討論孰是孰非,因為玩壺愛壺者所形成的看法不是一天而就的,你想用一話就令他改變想法,也是十分困難的。至還有人帶著卡尺仔細衡量壺把、壺口和壺嘴是否在一個平面上,即是所謂的‘;三平”,這種判斷方法的形成,其實是在舊時紫砂壺制作條件的局限下所形成的,因為在校壺過程中,要將壺坯正、倒幾次翻轉,分別在上部和下部加工,如果不平就會給施工帶來不便。但隨著制壺工藝及其審美的變化,從泡茶實用性角度看,壺嘴和壺口高度應該同一,這對泡茶茶藝操作有利,但若是以陳設審美追求角度看,壺嘴、壺口和壺把的高度應隨壺的主題思想進行有機的設計。如同,有茶友曾對我說,他認識一個自稱兒時就開始飲茶之癡茶者,其自信到認為自己就是判斷茶湯好壞的第一個高人。他們交流時發現,他所泡的茶均是極苦,問及為何?,他一臉正經地說道:不苦還是茶嗎?
總是能看到比例古怪和標準得如車床車出來的砂壺,哪一個是好壺?書法家弘耑先生說:“臨碑瀆帖,就是尋找美的規律、養成良好的習慣,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地克服無知和低能,形成自身優良的品性。
傳世經典,從來不是那種花枝招展、江湖雜耍式的作品,真正的經典、初覺平淡而余味遙深,沖擊的不是眼睛,而是心靈。顧景舟先生說,從明代有紫砂壺藝術算起,幾十位大名家,留下的作品不過寥寥。由此觀之,德藝雙馨之藝人的力作,乃是與觀者心靈相通的真誠、善良、美好的藝術之作,未必是價格最高昂之作。
從紫砂壺藝術的審美角度審視,賞壺乃是觀氣韻也。
壺之氣韻是一件作品的內在,在壺之線條、轉角、流與把,紐與嘴處縈回、洋溢,為讀壺者百讀而有味。粗線條主其氣勢,細線條主其活潑,在一把壺上呈現出輕重交替、虛實相生之美,弧形線條給人以一種圓融、包容、婉轉之美感,同時也使重心在弧線中得到了改變,使壺在靜中得動感、增添活潑趣味。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分類 茶的起源 茶的歷史 茶葉百科 茶具品牌 紫砂茶具 紫砂茶杯 紫砂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