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壺,此款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后經多人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紅華石瓢,漢棠石瓢等。但最終萬海歸宗,同出一源,此款應為曼生所創十八式之一。“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
瓢壺,最早在南宋時期是作酒壺使用。看中瓢壺具有的葫蘆形狀特色,紫砂藝人巧妙將瓢壺的工藝與紫砂壺制造工藝結合起來,形成如今紫砂收藏界的經典之作“紫砂石瓢壺”。不過關于紫砂石瓢壺名字的由來至今在業界都沒有得到準確的定論,紫砂藏家或專家各有說法。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鎮里的村民早出晚歸,耕田做農活,閑暇時便用陶土制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這樣,他們過著無憂無慮而又簡單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個奇怪的僧人出現在他們的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叫喚:“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們都很好奇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僧人。
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人們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著他走來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門,快步走了起來,就好像周圍沒有人一樣。有一些有見識的長者,覺得他奇怪就跟著一起走,走著走著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突然間,僧人消失了。長者四處尋找,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長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的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
紫砂石瓢壺名字的由來
在當今整個紫砂收藏市場,但凡以“石瓢”命名的紫砂壺,大都是古今紫砂名家的經典之作。如:楊彭年與陳曼生合作弧曲的“曼生石瓢”,與瞿應紹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與朱堅合作虛蓋的“石梅石瓢”,顧景舟與吳湖帆、江寒汀合作,極具現代審美的“景舟石瓢”等等。這些紫砂名家的“石瓢”多為型態雅致,舒展挺拔,端莊穩重,剛中有勁,敦實調和。雖然面貌各有差別,但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蓋橋鈕卻是構成“石瓢”的基本要素,也是當今紫砂壺藝家給砂壺命為“石瓢”的主要依據。 那么,當年楊彭年與陳曼生合作制作的這種紫砂茗壺,是否就以“石瓢”命其名的呢?
據了解,在有關“曼生壺”的史料中尚未發現有“石瓢”的記載,倒是在一具既符合上訴“三要素”又在壺腹鐫有銘文的紫砂壺上發現了曼生為此壺的命名。該銘文七行十四字:“不肥而堅,是此永年。曼生作瓢壺銘。”換句話說,就是這種砂壺最初的稱謂是“瓢壺”而非“石瓢壺”。
陳曼生與石瓢壺名字的淵源
業內人士認為:在各式“曼生壺”中多有以葫蘆為原形的銘壺,如:葫蘆壺、匏瓜等。葫蘆是一種一年聲草本植物,其果實有呈“8”字形,有呈梨形,民間將果實之干殼或縱向剖開兩半或橫向截去部分,便成了盛器,亦即瓢。陳曼生可能就是依據后者葫蘆瓢的原形設計壺形而將此壺命為“瓢壺”的。當然,為使用方便實用,成型的瓢壺與原形相比,在形態上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如為方便提蓋子,便于清理茶渣,壺蓋為壓蓋,壺口為闊口;為使用擺置穩當,壺身上小下大更加夸張,使重心下垂。不知這樣的推想是否有點道理。
“瓢壺”何時改稱“石瓢壺”?有評論表示,“這應該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從而改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又說“陳曼生與朱石梅分別在其參與的瓢壺銘文:‘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酌邀桐君’和‘梅花一瓢,東閣招邀’也是顧老為之更名的直接依據。”
紫砂石瓢壺名字的由來萬變不離其守,經后來人的改良后,石瓢壺已發展到數十種類,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分類 茶的起源 茶的歷史 茶葉百科 茶具品牌 紫砂茶具 紫砂茶杯 紫砂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