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一種“端茶送客”的慣例,來客相見,仆役獻茶,主人認為事情談完,便端起茶杯請客用茶。來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來送客,客人也自覺告辭。這樣的慣例,避免了主人想結束談話又不便開口、客人想告辭又不好意思貿然說出的尷尬,這就是古代“端茶送客”的典故,這也是茶用于古代日常交往的典型案例。而這個典故源于何時呢?
據清代末期朱德裳《三十年見聞錄》記載:一個新上任的縣令于炎夏之時前去拜謁巡撫大人,按禮節不能帶扇子。這位縣令卻手執折扇進了巡撫衙門并且揮扇。巡撫見他如此無禮,就借請他脫帽寬衣之機把茶杯端了起來。左右侍者見狀,立即高呼“送客”??h令一聽,連忙一手拿著帽子,一手抓著衣服,很狼狽地退了出去。這個故事反映了當時清代官場上盛行的風俗——“端茶送客”。那時,下屬拜見上司,上司雖讓侍者泡茶相待,但大都不喝。當上司舉起茶杯做欲喝狀時,則是下“逐客令”的表示,侍者會立刻高呼“送客”。當然,清代官場上的客來上茶,坐久了也是可以喝的,但須上司舉手稱“請茶”且上司先飲,下屬才能端茶品飲。
我們可以借鑒古代留下的“端茶送客”含蓄的表達方式,將其含蓄地應用到更多社交場合中,使人們之間的交往變得含蓄、流暢、默契而避免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