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在中國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之一。而到了黃河之都的蘭州,許多人對茶的記憶,就停留在了那個帶著細碎小花的別致茶碗和茶碗里那令人垂涎的茶香與甘甜。
蘭州人嗜飲茶,從茶具、茶葉到配料都十分講究。有句玩笑話說“寧丟千軍萬馬,碗子不能不刮”,說的,就是蘭州最有名的茶——三炮臺。
一碗茶中的風景
與蘭州的牛肉面相比,蘭州三泡臺則流露出一種大西北的婉約與優(yōu)雅。所謂三炮臺碗子茶,其實是指下有底座(碗托)、中有茶碗、上有碗蓋的三件一套的蓋碗,因形如炮臺,故稱三炮臺。而且真正讓三炮臺出彩的是它的茶料,一碗上等的三炮臺,茶葉以春尖茶和云南下關(guān)沱茶為最好,再配以桂圓、杏脯、葡萄干、紅棗、枸杞、菊花(玫瑰)、冰糖等八種輔料。
中國人品茶挑剔無人不曉,香而不清則為一般,香而不甜為苦茶,甜而不活不算上等,只有鮮、爽、活才為茗中佳品。當您呷上一口熱乎乎的三炮臺,瞬間,茶的清、干果的香、冰糖的甜便摻合著浸入了絲絲神經(jīng)。想必皮日休筆下“茶卷旗經(jīng)雨展,石筍帶云尖”的美味,也不過如此吧。
作為蘭州茶文化的代表,“三炮臺”自然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就曾記載,三炮臺起源于晉代,明清時期傳入西北,其與當?shù)啬滤沽诛嫴枇曀紫嘟Y(jié)合,故而形成了獨樹一幟、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茶品。而自古以來就是回民聚居地的蘭州,則自然地將這種“三炮臺”碗子茶衍傳了下來。經(jīng)一代代發(fā)展,竟也成了蘭州的一種口飲盛事。
將一碗熱氣騰騰的三炮臺捧于手中,只是那縷縷煙絲般升騰的熱氣,攜著清芬幽香,就能沁人心脾。當嫩綠的茶葉如雪花飄散般在碗里徐徐降落,褐色的桂圓和金黃色的菊花如春蕾初綻般地飄浮在水面,紅棗和杏干安逸地躺在春尖茶輔的被子上,零零落落的小個頭的枸杞忽上忽下,一片怡然生機便在碗里蔓延開來。“刮”出來的茶文化。
蘭州人喝三炮臺講究細呷慢飲,不能端起蓋碗接連吞飲,也不能對著杯盅吹氣吮飲,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同時,還要時不時地“刮”一下茶葉。這樣,在享受清香的同時,還可以觀賞到碗中茶湯的色澤和碗里的活色生香,故而被美稱為“刮碗子”。
細看之下會發(fā)現(xiàn),這看似簡單的“刮碗子”中,竟也藏著大學問。通常,茶客們會一手端起拖盤,將碗送至眼前,另一手則用蓋子沿著茶碗“刮”幾下,然后再把蓋子稍稍傾斜,將沖泡好的色、香、味俱佳的蓋碗茶送至唇邊,此時啜上一只濃釅的茶湯,馨香甘甜,回味無窮。
另外,蘭州人“刮碗子”,還很在乎“硬件”。蘭州人認為,想要泡出一碗上等的三炮臺,其碗子務必是優(yōu)等瓷質(zhì)的,什么“景泰藍”、“景德鎮(zhèn)”、透著亮的“藍山水”、“夜光杯玉”……不管從成色還是材質(zhì)均需屬上品之列才可,這也讓蘭州三炮臺多少帶了些許高雅、藝術(shù)氣質(zhì)。
如今的蘭州,吃,離不開牛肉面,喝,則少不得三炮臺。走在蘭州的街道上,隨處都有茶社、茶莊之類的休閑之地,尤其是五泉山、皋蘭山、白塔山一帶,幾乎是一家連著一家,或涼棚、或露天,一張張條幾、一把把折疊椅,渴了、乏了,三個一伙五個一攤,人人手中捧碗三炮臺,直品得滋滋潤潤、舒心愜意,方肯罷休。
也就是在這一呷一品中,給了蘭州茶文化一個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品茶、論茶,在茶中談古論今,不僅為“偷得半日閑”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然古樸的休憩之由,也為古城蘭州營造出了一種濃郁的茶文化氛圍。故而茶客到蘭州的茶園喝茶,喝的可不僅僅只是那一抹清香,更是一種恬然、一種文化、一種情境、一種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