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崇尚文雅,因而原先主要在文人、僧人和道士中間流行的飲茶之風,迅速蔓延,飲茶風習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
宋太祖趙匡胤自己嗜好飲茶,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成為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甚至向國外使節表示友好的重要手段。
文官集團中出現了“湯社”等專業品茶社團,至于民間,茶文化更是生機盎然,有人遷徒搬家,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親友聚會更是離不開茶會,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到處漂浮著茶的清香。
飲茶風習的普及,推進了宋代的茶文化朝著藝術化的高級階段邁進,兩宋以茶為主題的詩作屢見不鮮,其中描寫飲茶勝境的佳句更是層出不窮。如:
“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令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范仲淹
“潏潏藥泉來石竇,霏霏茶藹出松梢”
“閣掩茶煙晚,廊回雪溜清”
——林和靖
“青云腴開斗茗,翠罌玉液取寒泉”
——陸 游
“煩將煉火炊香飯,更引長泉煮斗茶”
——范成大
泡茶時,湯水所蒸騰起的氤氳之氣,飲茶時茶味在齒頰留下的芳香,以及茶湯沁入肺腑的溫馨感受,給宋人帶來了充分的享受和愉悅之感。
京城汴梁,茶樓甚多,人們約會相聚,大多邀于茶樓。南宋時期的臨安(今杭州),與北宋相比,社會各階層飲茶風氣更盛,將宋代的茶文化推向極至,由于南北飲茶文化的交流融合,臨安城中酒肆、茶坊更是遍佈坊巷間,以此為中心的茶肆文化嶄露頭角。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層次,以適應不同的飲茶者,一般作為飲茶之所的茶樓茶店,供市民消遣,茶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習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有的茶肆,“本非以茶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時稱“人情茶肆”,有一些茶肆,專門是士大夫期朋會友的約會場所,著名的如“蹴球茶坊”、“蔣檢閱茶肆”等。
據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臨安茶肆的佈置格調雅致,張掛名人書畫、陳列花架、插上四季鮮花。一年四季“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擂茶、馓子、蔥茶……”,當然,還有一些名字香艷以喝茶為名的色情場所。到了晚上,一些茶肆還推出流動的車鋪,作應游客的點茶之需。當時的臨安城,茶飲買賣晝夜不絕,即使是隆冬大雪,三更之后也還有人來提瓶買茶。
今天的杭州尚有宋人余風,吳山下,西湖邊,茶肆點點,仍然飄拂著迷朦淡遠的隱隱茶香,但是論規模、數量和茶肆的種類,與宋代相比,還是差之甚遠。因此,今天的茶客常常會追思宋代茶事之盛,有作宋人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