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月好風光。三月,我有幸到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旅游。游賞洱海,觀完蒼山后,導游把我們領到白族村品“三道茶”。“三道茶”在白族被稱為“紹道兆”,是白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絕。“三道茶”源于民間。當初,白族人在求藝、求學、經商、婚嫁時,長輩們一般用“三道茶”表達對晚輩的祝福,后來衍生為招待貴賓的一種禮儀。
品茶開始,一群穿著艷麗的白族姑娘,彬彬有禮、翩翩來到你身邊,獻上第一道茶——“苦茶”,茶杯不大,茶水不多,香味濃郁,茶一入口,頓感苦從心來,別有風味。給人感覺是入鼻香,入口苦。品茶中,一位白族老人聲情并茂給我們講了“三道茶”的來歷和傳說。說的是過去有一個老木匠教徒弟,在徒弟出師前,他帶徒弟去蒼山伐樹。勞累了一天的徒弟特別口渴,便抓了一把鮮樹葉咀嚼起來,澀苦得他直皺眉頭咧嘴。這時師傅見狀因勢利導地說:“要學好手藝,不先吃點苦頭哪行?”樹木伐倒后,師傅給徒弟一塊糖說:“嘗嘗,這叫先苦后甜!”徒弟出師道別時,師傅又倒了一碗茶,放入蜂蜜和花椒葉,讓徒弟喝下。徒弟咂咂舌說:“有苦,有甜,還有麻辣,回味無窮啊。”老木匠特別高興地說:“對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學手藝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茶中了。”當時我品著茶,回味老人講的故事,心想,這位木匠師傅在徒弟出徒前毫不保留地把最后如何做人的“手藝”也傳給了徒弟。可見師傅心之誠、情之深。
老人故事剛“落幕”,第二道茶——“甜茶”上來了。白族姑娘拿著小碗,放入核桃仁、芝麻和紅糖,然后沏上熱水后,頓時香甜氣味像風襲來。抿上一口,頓時沁人心脾,神清氣爽。
第二道茶喝完,第三道茶——“回味茶”又上來了。第三道茶,白族姑娘放入一些烤香的乳扇,放上一點蜂蜜,加上米花,還有桂皮和花椒調拌后,讓我們趁熱喝下。頓時口中、心中,甜中帶苦,苦中伴甜,苦甜相交,還有一絲麻辣味,令人回味無窮。
品完“三道茶”,又接著欣賞白族姑娘的歌舞表演。眼看節目,口品“三道茶”,讓我想起了自己的人生。我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從小吃過苦苦菜,趕上忍饑挨餓的全國三年自然災害,飽嘗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風景,嘗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豐碩成果。有苦有甜,類似“三道茶”。從而讓我想起從小母親常掛在她嘴邊,常響在我耳邊的名言:“人生有苦有甜,先苦后甜。不得苦中苦,難得甜上甜。”這是人生哲理。我在“不得苦中苦,難得甜上甜”的教誨中,經歷了苦于甜,與苦與甜相伴。從小學會了吃苦耐勞,勤勞儉樸,艱苦奮斗。品嘗了自己的人生“三道茶”,酸甜苦辣。這是人生法寶。
在回憶、回味中,又讓我想起了兒孫們,他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無憂無慮,從小沒吃過苦,不知苦。尤其是孫子輩們,他們的生活是吃面包,喝牛奶,就香腸,喝飲料。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日子。不知苦為何物、何味。不知苦,就不覺甜,就難知足,難上進。當然,這不能怪我們的兒孫們,他們有福,趕上好時代、好時候,好社會、好國家。但是他們人生缺少的“苦茶”和“回味茶”,只能靠老一輩,家長、學校、社會給他們補上,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給他們有意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經歷苦于甜,品嘗自己的人生“三道茶”,否則,對他們的人生、成長就會造成缺陷和影響。
白族姑娘歌舞結束聲,打斷了我的回憶和回味。我接著向下一個旅途目標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