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又稱點茶、斗試,方法是將碾碎 的茶末放入盞中,再將初開的水點注至盞中,從而進行品賞。唐末五代,在福建省建行,文人士大夫之間在斗茶時多詩歌唱賦, 氣氛熱烈。斗茶包栝斗形、斗香、斗味、斗 色等四個方面,其中斗香從碾茶時即巳開始, 斗味則以茶味之淳釅濃厚程度為準,斗色則 以白色茶沫為最佳,同時還要看茶沫的存留 時間的長短。在實際斗荼過程中,茶香、茶 味因標準甚難把握,人們多以斗色為準,茶 沫(茶花)白且長久不散,喪示茶湯濃,也 表示茶品質好,因此詩中多風描寫茶沫(花> 的內容。如梅堯臣《嘗茶和公議》:“湯嫩水 清花不散,n甘神爽味偏長”;蘇軾《贈包安 靜先生茶二爵》:“皓向生甌面,堪稱雪見 羞”、晁補之《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石塔寺烹茶》:“輕塵散羅曲,亂乳飛甌雪
在這個風俗中,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 斗茶歌》描寫得十分清楚,斗荼勝利者很得 意,“勝若登仙不可攀”,而斗茶失敗者則很 沮喪,“輸同降將無窮恥 蘇軾《月免 茶》:“君不見,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團,上有雙銜緩帶雙飛鸞”。
由于茶質的好壞以茶沫為評斷,茶沫的 顏色以白者為佳,因此,只有選擇與白色對 比度最大的色彩——黑色,才有可能最大限 度地表現白色的純度,當時人們用于斗茶的 茶碗(盞)是以黑(褐)的茶盞為首選, 產于福建省的水吉窯的黑釉盞成為最好的斗 茶所用的茶碗。水吉窯的黑釉盞因為發色的 原因,品種很多,如兔毫盞、鷓鶘斑盞、油 滴盞、曜變釉盞等,在宋代詩詞屮多用 “紫”來表示黑,具體可見下例:
歐陽修《和梅公議嘗建茶》:“喜共紫甌 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馀清。
蘇軾《游惠山》:“明窗傾紫盞,色味兩 奇絕《送南屏禪師》:"勿驚午盞兔毛斑, 打出春甕鵝羅酒”、《水調歌頭•桃花茶》: “老龍閉,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
蘇轍《次韻李公擇以惠泉答子厚寄新茶 二首》:“蟹眼煎成聲未老,兔毛傾看色尤貨”。
楊萬里《澹庵坐上觀上顯人分茶》:“二 者相遭兔瓶面,怪怪奇奇真善幻”、《以六… 泉煮雙井茶》:“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嗚雪 兔毫霜”。
蔡襄《北苑十詠》:“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黃庭堅《信中遠來相訪且至今歲新茗》: "松風轉蟹眼,乳花明兔毛”。
梅堯臣《和歐陽修》:“兔毛紫盞自相 稱,清泉不必求蝦蟆”。
從講述詩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宋代的茶文化在唐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 展,是我國茶文化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與 唐代豐富的茶文化相比,宋代的茶文化較之 于唐代茶文化有以下一些特點:
1.依然足名茶眾多的吋代,一些名茶 仍列宋代名茶的行列;與此同時,涌現出一 些名茶,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X:中某些名 茶除其內在有本質良好以外,也與當時名人 的極力推崇不無關系,如雙并茶。
2.依然實行貢茶制度,唐代貢茶品種 數量較多,+同的時間里有不同的重點貢 茶,呈現出各領風騷幾十年的格局,而宋代 的貢茶品種雖有不同的名茶,但一直是獨尊 北苑茶(也包栝建溪茶)的局面。
3 -賜茶現象與謝茶現象出現頻繁。
4.人們對茶品質的評定更加細化,標 準大體上被人們所接受。
5-當時的人們,特別是一些文人雅士、官場失意的文人,多對陸羽充滿崇拜之心。
6.人們對用于煮茶的水更加講究,新 出現了一些名泉,并給予不同程度的贊譽。
7.對茶的功效的認識在唐代的基礎上 進一步地認為茶可以治眼病。
8.涌現并十分流行“斗茶”之風,與 之相配的是福建水吉窯所出的黑釉茶盞(茶 碗),成為當時斗茶最為通用之具,這也是 歷史上福建陶瓷)首次以其獨具一格的產品 風縻全國乃至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