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種茶、飲茶的地方,就有茶俗風情、茶俗文化。它是人民心態(tài)的折射,既十分古老,又打上世代前進的印記,透視出文縣悠久的種茶、飲茶史。
文縣自古就有敬茶禮俗,以茶待客,是人民生活禮儀的重要內容。無論寒冬酷暑,凡有客登門,主人都要沏茶,熱情招待。求其碧口一帶,以茶待客頗為講究,所用茶具多為“蓋碗”,又稱“三泡臺”、“蓋碗茶”、下面,小編就帶你走進碧口蓋碗茶的故事中~~
碧口人喝茶,無論是在茶館,或是自己家,所用茶具多為“蓋碗”。蓋碗的組成是三件套:茶托、茶碗、茶蓋。用蓋碗泡茶,稱“蓋碗茶”。與名貴的紫砂壺相比,蓋碗有其獨到之處,是一種帶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并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品茶器具。碧口人這樣稱贊蓋碗:如果說紫砂壺是茶具中的“美聲唱法”,那么蓋碗就是茶具中的“民歌”、“通俗歌曲”。蓋碗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茶蓋代表天,茶托代表地,中的茶碗代表人。
茶托是蓋碗茶的“基礎”,俗稱“茶船”,有三個作用:一是使整個茶盞接觸桌面的面積擴大,不致“翻船”傾倒;二是摻水時偶有失手致使茶水溢出,有“船”接著,免得桌面流淌滴水;三是方便端茶,穩(wěn)當大方,逍遙灑脫;四是溫潤茶葉時,底部傳熱慢,有利恒溫浸出茶葉。茶蓋的最大特點是無論如何蓋不嚴實,因為蓋碗主要用來泡嫩度比較高的名優(yōu)綠茶。蓋子和杯口之間必須有縫隙,以利熱水有溢,因此合格的蓋子必須是“跛”的,不至于把茶燜壞。如果蓋得清絲嚴縫,那么必有“偽劣”之嫌。換句話說,蓋得嚴的不合格,蓋不嚴的才合格。
蓋碗茶不僅在碧口盛行,而且風靡天下。據史料記載,蓋碗茶最早的誕生地是在四川成都,相傳是唐朝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由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fā)明的。因為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著手指,于是崔寧之女就巧思發(fā)明了木盤子來承托茶杯,為了防止喝茶時茶杯易傾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huán)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來茶船改用漆環(huán)來代替蠟環(huán),人人稱便。到后世環(huán)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tài),有如環(huán)底杯。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在成都地區(qū)誕生了。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區(qū)侵潤發(fā)展,傳遍西南、西北。碧口地處甘川陜三省交界處,兼容巴蜀文化、秦隴文化,加之碧口人的先民幾乎都來自四川,與巴蜀民俗風情一脈相承,所以蓋碗茶在成都一問世,幾乎一夜之間便傳入了碧口,成為當地人最喜愛的一種飲茶方式。
蓋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干、杏干)、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干、白糖、茶葉)等。蓋碗茶用滾開水沏成。給客人上茶,要在吃飯前。倒茶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后沖開水加蓋,雙手捧送,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喝蓋碗茶,一般根據不同的季節(jié)和自己的身體狀況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綠茶,冬天多飲陜青茶。驅寒和胃飲紅糖磚茶,消積化食飲白糖清茶,清熱泄火飲冰糖窩窩茶,提神補氣、明目益思、強身健胃、延年益壽飲八寶茶。喝蓋碗茶時,用托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幾下,使之濃釅 。然后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著喝。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去吹飄在上面的茶葉,不能接連吞飲。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飲。當喝碗一盅還想喝時,碗底要留一點水,不能喝干。
碧口茶館里喝蓋碗茶,使用茶蓋還有其特殊的講究:品茶之時,茶蓋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館的堂倌會很快過來將水續(xù)滿;茶客臨時離去,將茶蓋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遠,少時即歸,自然不會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會將茶具、小吃代為看管。堂倌,又稱“摻茶師”、“茶博士”,其斟茶技巧又是碧口茶館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茶博士將茶壺拎起,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戛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平齊,碗外無一滴水珠,既是一門絕技,又是藝術的享受。有時,茶博士將銅壺水柱臨空過肩,使出“白水過江”、“鳳凰點頭”之類的絕活,頃刻水止茶齊,滴水不溢,令人驚嘆。
喝蓋碗茶,顯得既優(yōu)雅,又是一種茶文化,能真正品嘗出茶的味道來,是喝茶藝術的一種升華。蓋碗茶,既是上好的飲料,又有滋補健身的作用。碧口蓋碗茶,理所當然的深受人們喜愛,而且逐漸向四周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