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先是以絲綢和茶讓西方人敬仰的。據說紅茶最原始的制法是以腳掌揉之而后曬干,而西方人最喜歡喝中國的紅茶,如此說來,他們一點也不懼中國茶農的腳底汗臭味了。這說明,茶是中國的一個品牌,西洋人對中國品牌“茶”都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
茶成為中國符號的歷史太久長,郝懿行在《證俗文》中考證:“考茗飲之法始于漢末,而已萌芽于前漢,然其飲法未聞,或曰為餅咀食之,逮東漢末蜀吳之人始造茗飲。”說明飲茶的歷史已有了兩千年。但接近現代的飲法,卻從唐代始。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考證:“唐人煎茶多用姜鹽,故鴻漸云,初沸水合量,調之以鹽味……”這有些像民間的姜糖茶了。
茶事盛行卻在宋代。詩人陸游有詩云:“我是江南桑苧家,汲泉閑品故園茶。只應碧缶蒼鷹爪,可壓紅囊白雪芽。”說明喝茶已很有些講究了。現在,各城市茶館林立,應該是中國茶事最繁盛的時期。如果說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摧毀,唯有茶文化仍頑強地抵御著西方的咖啡文化。雖然各城市也有許多的咖啡館,但比之肯德基受青少年歡迎的程度,還是差遠了。
茶館為何如此發達起來?官員疲憊于官場,茶館不失為靜心之處;商人談買賣,茶館不像酒桌,一樁樁交易冷靜得很;情人幽會,既高雅又不鋪張……更多的原因是,許多家庭成員圍坐一起吃餐飯已成難事,小鍋小灶侍弄半晌食之無味,茶館便成了多少人家的小廚房——這大抵是古人從未料到的事。
茶館不再是單一的品茗之處,還兼有果腹與議事的功能,我認為此風源于廣東和上海。早在**時期,廣東人的茶館就有食品供應,飲茶倒是副業。那時,廣東人進得茶館,先點上幾碟點心,然后才是一壺清茶。上海人在**時期遇有糾紛,不愿去接受所謂的法律裁決,而是請了第三方做調停人主持公道,在茶樓里“吃講茶”,互相和解。看看現在的茶館,不正是具備了這兩方面的特征么?煲仔飯花樣眾多,還有稀飯、水果、零食之類,遠比當年廣東人進茶樓一碟點心豐富多了。
筆者非官,非商,卻也常泡于茶館,一不因為有煩惱事需要靜心,二不因為有什么買賣要交易,果腹卻成了主要的目的。因為不善飲酒,推卻了許多飯局,獨自或一兩個好友躲于茶館,煲仔飯或大碗飯,幾分鐘便解決問題,然后才是慢慢地品茶。茶館越來越受人歡迎,大概就是因為滿足了各層面的人的各種需要吧。有了眾多的國人泡茶館,傳統文化的傳承,諸如娛樂、飲食、服飾、建筑等,我們只對茶有些足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