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基本含義即是一年之始萬象更新。“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作為中國最普及的飲料,被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新年茶俗,自古有之。早在南宋時期,在臨安地區,當時的大戶人家在春節時把元寶茶作為接人待客必備的茶。它所表達的意思是祝福客人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財運亨通。
今日除夕,茶姐姐就和大家聊一聊南北各地春節有趣的茶俗。
安 徽 黟 縣 & 錫 格 子 茶
錫格子是安徽黟縣用來盛放傳統茶點的錫制器具。大年初一早上,用錫盒裝上點心,見“錫”即見“喜”,寓意皆大歡喜。再擺上兩杯茶,一糖茶一香茶,象征生活甜美、活色生香。一般先喝香茶再喝甜茶,象征“先苦后甜,好日子在后頭”。喝完茶后再吃兩枚五香茶葉蛋,代表“好事成雙”。
江 西 安 福 & 表 嫂 茶
江西安福一帶,婦女們有喝“表嫂茶”的風俗。每年從正月十六開始,婦女們以自然村為單位,每天早餐后,從村頭第一家起,一天喝一家,一直喝到村尾的最后一家才收壺停杯。因參與者都是已婚婦女,當地習慣稱上了年紀的女性為“表嫂”,故稱此茶為“表嫂茶”。
喝表嫂茶時,表嫂們自帶茶碗,還喜歡在茶碗上系紅帶,象征春暖花開。其紅帶系法不一,算是各自的記號。碗里裝著自產的上等茶葉,姜、芝麻、桔皮等茶點一起沖泡,茶湯因此香、甜、咸、辣,風味獨特。
侗 族 & 油 茶 會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也有熱鬧非凡的茶會習俗。比如侗族同胞喜喝油茶,在侗鄉還舉行不同規模的油茶會。
大年初一早晨,幾戶本家輪流到各家吃油茶,有說有笑,共賀新春,這是小型油茶會,有一二十人參加,以親朋好友組成。
遇上有嫁娶、生小孩、喬遷新居等喜事,主人要請客吃油茶。木匠師傅、蘆笙師傅、歌師、戲師從外地干活或授藝歸來,帶回所得的禮品,即請同寨親朋鄉鄰吃油茶,這些是三四十人參加的中型油茶會。
各村寨之間舉行“月也”文娛集體訪問做客活動,比賽結束后,全隊人回到本寨舉行全寨油茶慶功會。這種會人數多達100多人,是大型的油茶會。熱鬧非凡,全寨人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廣 東 & 嘆 茶 與 吃 茶
先來說廣府地區的飲茶文化,粵語俗稱“嘆茶”。一般是上茶樓的場景是這樣的:是不是嚇呆了這么多小吃點心?所以大多數時候嘆茶都是需要與茶水配合才能去油解膩,更重要的是時時潤口,才能與各位親朋好友滔滔不絕地談天說地:嘆茶是十分接地氣的一種茶飲生活,百姓喜聞樂見。廣東消耗普洱茶之量居全國前列豈是浪得虛名?
而吃茶主要在潮汕文化區域風行,工夫茶幾乎從早到晚都不停歇,吃茶的家人或是來拜年的親朋好友等都統稱“膠己人”,輪番飲茶,人聲鼎沸,單叢飄香,一時也歡樂無窮。
四 川 宜 賓 & 過 年 擺 茶
四川宜賓有過年過節先擺茶的風俗,不管經濟條件如何,每到年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請客吃飯,飯前要先擺茶。
窮人家的茶,多用土粗碗裝,擺的茶食糖果用紅苕糖做的。有錢人的茶,則用細瓷碗裝,擺的茶食糖果用飴糖做成。
吃過茶后才擺上碟子菜下酒,酒吃過了才上主菜,吃完飯后,給客人端水洗臉洗手,再遞上一杯茶。
茶為國飲,悠悠歷史早將“茶”塑造成為一種文化和禮數的象征,中國自古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并深植于中國的傳統之中。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對茶都能評上二三。這也使得古往今來茶依舊能作為春節招待親友進門首選的重要原因。
除了禮數的象征,在春節飲茶對健康也大有裨益。在這個相聚的喜慶日子,大家平常對飲食的控制都會暫且被擱置。放開吃肉、大口喝酒、圍坐抽煙,暴飲暴食加上生活作息的不規律,將會導致身體不適。在這個時候,喝點茶不僅可以去除體內毒素,還能解油膩,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