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子、雙江等30多個縣區。根據云南省人口普查統計,云南省境內的傣族人口有114.21萬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于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過去自稱為“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為傣族。“傣”有兩個含義:一是“谷倉”,古時候傣族自稱“滾傣”,意為“谷倉人”見面則以“毫丁傣”(意為谷滿倉)相問候祝福;另一種解釋是,“傣”即傣語中的“犁”的諧音,傣族自稱“滾傣”,意即“犁田的人”。兩種解釋都說明傣族的族稱與水稻有密切關系,是一個水稻民族。傣族有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居住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屬傣泐支系,講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傣族屬傣那支系,講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雙江、耿馬等地區的傣族,是傣泐與傣那兩個支系的結合部,故通用兩種方言。傣文屬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兩種。西傣文又稱傣泐文,主要通用于西雙版納地區;德傣文又稱傣那文,主要通用于德宏地區。
傣族竹筒茶,是傣族人民世代相襲的一道待客的傳統茶飲。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國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區,以西雙版納最為集中,這是一個能歌善舞而又熱情好客的民族。傣族喜歡飲用“竹筒茶”,傣族語“臘跺”,這是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飲茶方式,先用曬干的春茶放入剛砍回的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內,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烘烤,約6-7分鐘后,竹筒內茶葉便軟化了。這時,用木棒將竹筒內茶葉壓緊后再填滿茶葉烘烤,這樣邊裝、邊烤、邊壓,直至竹筒內茶葉填滿壓緊為止,待茶烤干后,削開竹筒取出圓柱型的茶葉,掰少許茶葉放人碗中,沖人沸水約五分鐘即可飲用。這種竹筒茶,既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葉的芳香,非常可口,飲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難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愛喝竹筒香茶。
竹筒茶具有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郁清香,其色金黃透亮,引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具有生津止渴,健體美容的效果,是一道傣族同胞敬奉賓客的禮儀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