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至今還保留著本民族的語言及濃郁民族特色的服飾、婚嫁、祭祀、節(jié)慶、茶飲等生活習俗。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5省60多縣(市)的部分山區(qū),其中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畬族人自稱“山客”,古稱“人”或“畬民”,通用漢語。 畬民喜歡喝茶,家家種茶制茶。他們認為喝茶一可解渴,二可治病。畬族婦女更是勤勞純樸,個個都是生產勞動能手。無論是刨番薯絲、揀茶籽、采茶葉樣樣精通;她們更是制茶高手。
畬族茶史溯源應在陸羽《茶經》問世以前。《茶經》問世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而根據浙江景寧畬族調查記載:“唐?永泰二年丙午(766年),即有雷姓畬民從福建的福州羅源縣十八都蘇坑境南坑遷往浙江處州青田縣一帶山區(qū),砍伐山林,開墾田園”,種植茶樹,已有1200多年歷史。景寧畬族自治縣縣志也記載:唐?咸通二年(861年),惠明和尚建寺山中,和畬民在寺周圍辟地種茶……至今已有1100余年歷史。閩東福安(坦洋工夫茶的產地)縣志也載:這里在唐代就開始種茶,并有“比屋皆飲”之風。在1000多年前的福建長汀宣城畬族聚居點的上畬、中畬、下畬等村,就有“上畬上畬,無水煎茶”的民諺。可見在1000多年以前茶就與畬族人民結下不解之緣,形成畬山無處不種茶、畬民無時不喝茶的習俗。
在畬民日常生活、勞動、會客、婚嫁、祭祀及一些休閑場合,都能看到一缽煮茶或者一杯杯熱茶,同時,您可能還能聽到委婉悅耳、高亢激昂的山歌。根據《畬族敘事歌集萃》一書中記載,許多山歌中都有對茶的傳唱。在講述涉足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的《畬嵐山》和《石蓮花》中均唱到:“青山明月等娘來,敬了香茶歌喉開。小娘熱情招待郎,姐妹燒茶成大幫。晏脯食了坐廳堂,一碗香茶捧分郎。小郎把茶接過手,姐妹商量便開腔。糯米做酒噴噴香,阿娘泡茶茶更香。食了香茶歌音清,歌源一出滿山林”等等。當然,畬族姑娘在茶山上采茶時,還會唱一些《摘茶歌》、《采茶歌》之類的,而朗朗上口的《敬茶歌》則是每個畬民都得會的基本功。
在福建福安與霞浦交界一帶還流傳著一種“寶塔茶”文化。
“寶塔茶”文化說的是,畬族青年男女于結婚的前兩天,男方必須挑選一位精明能干、能歌善舞的男子,當“親家伯”或稱“迎親伯”,全權代表男方,挑上豬肉、禽蛋等聘禮,前往女家接親。女家見“親家伯”來,立即開大門鳴炮迎接,“親家嫂”則搬一張板凳放在廳堂的左首讓他入座:“親家伯”要懂得謙讓,把板凳挪到右邊就座。接著,“親家嫂”向他敬煙,但這時“親家伯”要拿出自己的煙,先敬“親家嫂”及其在場的人們。否則,就會被視為無禮,便點著鞭炮扔到他腳邊,轟他,燒他的衣褲,取笑他。
男方送來的禮品要一一擺在桌上展示。“親家嫂”會取豬肉、禽蛋等過秤,親家伯一語雙關地問道:“親家嫂,有稱(有親)無?”親家嫂連聲答道:“有稱(有親)!有稱(有親)!”接著,“親家嫂”用樟木紅漆八角茶盤捧出5碗熱茶,這5碗熱茶像疊羅漢式疊成3層:一碗墊底,中間3碗,圍成梅花狀,頂上再壓一碗,呈寶塔形,恭恭敬敬他獻給“親家伯”品飲。“親家伯”品飲時用牙齒咬住寶塔頂上的那碗茶,以雙手挾住中間那3碗茶,連同底層的那碗茶,分別遞給4位轎夫,他自己則一口飲干咬著的那碗熱茶。這簡直是高難度的雜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濺了或倒了,不但大伙無茶喝,還會遭到“親家嫂”的奚落。
“親家嫂”向“親家伯”敬“寶塔茶”時,通常還有一段對歌習俗。例如,當“親家嫂”端出“寶塔茶”時,就會唱道:“茶是好茶,我說大哥呀,茶是小姑子親手采的,就等這一天來臨好敬客。一碗一碗壘起,一天一天盼啊,日子都已壘成塔。人是佳人,小姑子要出閣,就請大哥你喝下這一碗碗茶。” 此時,“親家伯”也以歌回應:“茶是好茶,我說大嫂呀,這茶是我家小弟親手幫著做的,正配大嫂的好手藝。這一碗碗呀,情濃于茶。人是俊郎,小弟今天迎娶佳人,我說大嫂呀,一碗一碗拆下喝了,好日子還得從頭來。”
有時“親家嫂”向“親家伯”敬“寶塔茶”時,唱的是:“迎新花轎進娘家,大男細女笑哈哈;樹梢橄欖果未黃,先敬一盤‘寶塔茶’。”唱罷即給“親家伯”敬茶,但“親家伯”不能馬上用手接第一碗茶,而要先和唱一段:“端凳郎坐真客氣,又來泡茶更細膩;清水泡茶甜如蜜,寶塔濃茶長情意。”唱畢才按上述的辦法去接“寶塔茶”,并加以分發(fā),且喝完。
畬族“寶塔茶”是福建福安畬族同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婚嫁習俗。這一婚嫁禮儀習俗將茶禮提煉、升華到一種獨特的境界,成為畬族風情活動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習俗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