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臺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古廟內,看見叁叁兩兩的老者,悠閑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
你也可能在臺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 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范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
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后來又還俗的和尚,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后,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國附近的各民族,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
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