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縣地處閩贛邊境,素有“甌閩西戶”之稱。這里山川俊秀、物產豐富、民風古樸,民間擂茶更是當地一絕。據有關史料記載:“鄉間邑人待客佐以擂茶,婦人聚會之飲。為茶內入藥草,擂棒擂缽工具而制。”這里的民間擂茶用料很講究,工序也很精細,是當地農家婦女用當地產的上好茶葉按一定比例加入炒熟的大米、豆、花生、芝麻和甘草、菊花、陳皮、艾葉等中草藥,放進陶制的大缽(又叫擂缽)里,用茶枝做成的圓頭木棒(又叫擂棒),加少許的水,細細地研碎,一直磨成泥狀,然后倒進茶缽里,冷飲用山泉水沖泡,熱飲用開水沖泡,放置沉淀,即可飲用。色澤成棕灰,清洌甘醇,香氣四溢,喝后甜潤在口,余味無窮。
“叫茶”風俗便是在喝擂茶過程中形成的。過去由于婦女地位低下,經常受氣。這種情況下,她們希望能找人來訴說,就會邀請平時要好的幾個姐妹來家里喝擂茶。主人會先擂好茶,用土缽裝好,放在進門的正廳大桌上。旁邊放一摞土碗,擺上花生、瓜子、糍片、米粑等,然后挨家去叫平時要好的姐妹。等大家到齊后,主人便倒好茶,大家就可以喝茶、吃東西、拉家常,所談話題不外乎孩子、老人、衣服鞋帽、飯菜米面、田園莊稼等生活瑣事。高興的事,大家陪樂;傷心的事,大家一起難過;疑難的事,大家幫忙出主意;出力的事,大家幫忙一起做。據說,這一風俗來源于一個民間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童養媳,丈夫年紀小不懂事,公婆從來不把她當人看。她每天早上雞叫頭遍就得起床,晚上到十一二點才能去睡,燒飯、喂豬、洗衣、挑水、砍柴、推磨,加上帶孩子,每天難得歇一下,日積月累攢了不少苦水沒地方倒。有一天公婆外出,她在家擂了茶,就去叫了同村幾位當童養媳的姐妹來家,大家圍坐在桌子前,你一言,我一語,把多年受的苦都倒出來,互相安慰,出主意,再喝上理氣消火的擂茶,覺得心里舒服多了。后來當地婦女就定期以喝擂茶為名相互“叫茶”,此后慢慢形成一種習俗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