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飲茶的習慣,從唐、宋、明、清到現(xiàn)代,有很大的變化。
由于隋朝短暫,茶事記載很少。唐朝時的茶葉多加工成茶餅。唐朝人不“飲茶”,而是“吃茶”。備茶過程如下:
將茶餅用火灸烤。
將烤茶餅放入銅制茶輾輾成顆粒。
用茶羅篩茶粒取細末。
為了改善茶葉苦澀味,常加入薄荷、鹽、紅棗或姜片調(diào)味,并多外加龍腦等香料。
將細茶末連同上列材料,調(diào)和成醬。
然后將茶醬用水化開成為茶湯,或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湖南還多少保留著“吃茶”的習慣――吃茶葉。毛澤東、彭德懷等嗜好吃茶葉,吃完茶后習慣用手指將杯底的茶葉渣取出食用,京夫子的《血色京畿》就有這樣的劇情。茶葉傳入英國時,英國人將開水泡好的茶葉夾入面包片食用。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來越豐富,飲茶也日益考究,開始重視茶葉的本身的色香味,調(diào)味品逐漸減少。此時,出現(xiàn)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并趨向以散茶為主,同時烹飲的手續(xù)也大為簡化。
到了明代,餅茶、團茶較少見了,較多以喝散茶為主,烹茶方法亦由過去煎茶為主逐步發(fā)展為沖泡為主。
到了清代,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jié)合起來,出現(xiàn)了城市的茶館,并逐步興起,成為適合各個社會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并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現(xiàn)代,根據(jù)不同情況(如不同場合的特殊禮節(jié)),中國茶有著不同的泡法。例如綠茶比烏龍茶和紅茶更加清淡可口,因此需要用較冷的水沖泡。想了解更多此方面內(nèi)容,請參考條目茶和功夫茶。
以下的步驟是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泡茶方式,,亦被視為泡茶藝術(shù)。以下過程要比吃飯時配點心喝的茶的泡茶過程更加正式。這種泡法經(jīng)常用來泡紅茶和烏龍茶。
燒開水。
溫壺,用熱水一邊將茶壺洗干凈。
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nèi)壁的三分之一處。
灌半壺熱水溫潤茶葉,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壺里只剩茶葉。(這一步和后面所有要灌水的步驟應(yīng)該放在一個大容器中進行以接住溢出的水)
再往茶壺里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壺里的水中不應(yīng)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xù)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
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nèi)倒入杯飲用。倒的每杯茶都應(yīng)該有同樣的色香味。準備的托盤的用途是接住這一步溢出的水。
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后加入水再次沖泡,繼續(xù)飲用。一份茶葉可以泡4至5壺茶水,但是后面的幾次應(yīng)該多略微多泡一會以盡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約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約45秒,以此類推。
很多人喜歡這種泡茶和喝茶的藝術(shù),除中國人以外,許多其他國家的人也很喜歡。很多人熱心于茶藝,他們不僅喜愛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過程中的樂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還能放松心靈。據(jù)說人們在泡茶和喝茶的時候能忘記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很多人喜歡和別人一起喝茶,不光為分享美茶,還為了體驗和別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