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在蒙頂山各類名茶中,讓茶客心心念念,渴望品嘗的,莫過于可稱之為其中極品的蒙頂黃芽。在蒙頂山上記者遇到的黃芽炒制大師劉思強,向記者講述了他與黃芽的故事。
“蒙頂黃芽在過去是專門進貢給皇上喝的,就是現在也是川茶中的極品。”劉思強對記者說。蒙頂山終年云霧繚繞,山泉甘洌,加之這里的土壤好,很利于茶葉內積聚內含物質,口感香醇。從唐代開始,這里所產茶葉就是貢茶,上清峰上據傳為吳理真栽植的七棵茶樹,所產的茶葉更是被稱為“正貢”,采摘、裝運上京,都要選擇吉日,炒制中還要寺僧圍繞誦經。
蒙頂黃芽受追捧,除開本身味道好之外,更因為它的產量低。“黃芽對鮮葉的要求就高,肥壯飽滿的獨芽,長度要在1.5cm左右”,從面前攤晾著的鮮葉中,劉思強隨手撿出幾個說,“這個是一葉一芽初展,過了,不能做黃芽,這個獨芽太瘦不飽滿,也不能做黃芽,這個還算飽滿,但是短了,不夠長,還是做不了黃芽。”
劉思強回憶說,以前茶廠對茶葉品質管控嚴格,有專人負責查收采回來的鮮葉,“拿篩子篩,沒有被篩下去的單芽才能送來炒黃芽。”采茶講“五不采”—下雨不采、病蟲不采、有霧不采、下沙不采、有露水也不采。從茶葉開始長嫩芽到清明前,20多天里面不見得天天能采。而且黃芽要用的獨芽,對長度形狀都有要求,“采早了長度不夠,采晚了都長葉子了,芽就空心了。正好的鮮葉只有那么幾天。”哪怕那天天氣好,茶葉長度也正好,一個熟練采茶工一天能采到的茶葉也不過一斤多點,制成成品不過二兩。劉思強回憶說,當時茶廠一年出1500多斤茶葉,里面只有100多斤是蒙頂黃芽。
如果說原料難得、生產時間短是黃芽不多的客觀自然因素,那么蒙山黃芽特殊的制作過程則直接影響黃芽品質優劣。黃芽屬于半發酵的黃茶,葉綠素被破壞,茶色由綠轉黃,成品顏色黃潤勻凈,在炒制中,不會揉捻,所以茶形扁平挺直,在口感上,茶多酚被轉化,喝起來少了綠茶的澀味,比綠茶更甜,也更香醇,溫厚平和。
制作黃芽70小時八道工序
劉思強今年52歲,已經有30年的制作蒙頂黃芽的經驗,是廠里公認的黃芽大師,但在1980年剛開始學炒茶時,還是個很青澀的學徒工。從學炒茶到熟練制作普通的茶葉,再到開始學做黃芽,這個過程足足有兩年。當時,即使已是熟練工的他被熱茶燙出水泡也是家常便飯,而最讓人頭痛的,是看起來簡單的包黃。殺青之后的包黃叫初包,包草紙的速度、溫度的控制、具體時長,都需要細心體會。包好的茶放在灶臺上,利用灶臺的溫度發酵,溫度在55℃左右,時間在40分鐘到1個小時。什么時候放40分鐘,什么時候放1個小時?初包打開后什么時候開始炒第二次,種種細微處都對成茶的香味、色澤有影響。
當時車間里的大鍋有專門的燒灶工人在墻外的灶膛里填薪柴,經驗而老到地控制著每一口鍋每一道工序的溫度,學徒工從3葉的素茶開始練手,師傅會在旁邊考察手法、觀察茶葉的發酵顏色、出來的香味、以及最后的成茶味道來評價是不是做得好,從知道工藝到能做好一點的黃芽鮮葉,劉思強花了2年左右的時間。茶廠嚴格控制著成茶的品質,當時每個人每天炒的成茶要放到一起,包好,寫上名字、日期,查的時候發現做的好茶不夠,就要扣工資。
制作蒙頂黃芽有殺青、初包、復炒、復包、三炒、堆積攤放、做型、干燥八道工序,耗時70多個小時。殺青跟綠茶制作完全一樣,每一次包黃都是取按鮮葉計算4-5兩的量,包黃中要查看茶葉發酵的情況,顏色是否均勻,變色是否到位。在整型時如果發現黃變程度不足,還需要繼續堆積,直到色變適度,才能烘焙。
現在茶廠里會手工炒茶的是跟劉師傅差不多年紀的人,車間里年輕點的同事也在跟他們學習手工炒茶,知道工藝流程,但是炒得好的只有幾個人。雖然現在有機器制作,但是機器只按流程走,對茶葉的處理不像手工那樣仔細,那樣每一鍋茶都做得恰到好處。
多年的炒制經驗也讓劉思強對茶葉有了一份感悟:上午采的茶沒下午采的茶好喝,長在背陰的茶葉苦澀味重,長在向陽面的茶葉味回甘。他說同一批茶葉,每個人做出來的成茶口味都略有差異。現在能喝到的他手工黃芽的味道,等他的徒弟們開始獨當一面的時候,味道可能又有變化了吧!
一片茶葉的奇妙之旅-同一片茶因不同的手法可變成綠茶、黃茶、花茶與黑茶
看制茶師傅做茶,感覺最神奇的一件事,就是同一片綠油油的茶葉經過不同的工序,變成了完全不同的茶。
川茶四大類發酵程度各不同
川茶,按茶葉的發酵程度主要分綠茶、黃茶、紅茶、黑茶四大門類。綠茶不發酵,黃茶、紅茶、黑茶的發酵程度與方式各有不同。選擇的茶葉也略有不同。川茶里面,綠茶最知名的莫過于蒙頂甘露、竹葉青,蒲江雀舌也不錯。黃茶以黃芽為代表,紅茶集中在川南宜賓一帶,黑茶,為直銷藏區的四川邊茶。不同的品種直觀以顏色辨別。
劉思強告訴記者,雖然鮮葉看起來相似,但是不同的茶葉做成的成茶還是略有區別。蒙頂山一帶生長的是中小葉茶樹,不同于云南的大葉茶種。中小葉茶樹又分很多品種,不同的品種適合做不同的茶,成品的口感不一樣。講究點的茶,即甘露、黃芽,要想做出來的成品好,對采摘也有很高的要求。黃芽要飽滿,瘦弱、空心的芽包就不適合。茉莉花茶需要的茶葉一般在3月份采摘,不見得非要明前茶。
黃茶制作最麻煩黑茶耗時最久
劉思強告訴記者,綠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典型工藝有殺青、揉捻干燥等,具體操作上略有不同。比如蒙頂甘露與竹葉青都是川茶中的典型綠茶品種。兩者均是選擇獨芽和一芽一葉初展的鮮葉,但是最終成茶上,甘露卷曲緊湊,銀毫清晰可見,竹葉青則扁直平滑、翠綠顯毫,形似竹葉。經歷的工藝雖然相似,但是也有細微的差別:甘露在每一次炒青之后需要抖干,然后搓揉,搓揉時必須盡力搓到每一朵芽,才能讓成品卷曲緊致,在高溫與揉制中,嫩芽背面的絨毛才能最終變成成茶上的白毫,而竹葉青是一次炒制成型,不曾團搓。以干燥方式來看,甘露是用木炭烘干,是為“烘青”,而竹葉青是炒干的,是為“炒青”。其余的干燥方式還有曬青、蒸青。龍井、碧螺春為炒青,而毛峰、毛尖為烘青。
黃茶,比如蒙頂黃芽,是輕度發酵茶,與綠茶相比,黃茶在制作過程中進行了悶堆渥黃,炒制后,黃芽并沒有像甘露那樣被輕抖鋪晾,而是直接被包起來發酵,葉色由此變黃,香味也較甘露更為香甜醇厚。黃芽的制作看似簡單,卻也要歷經殺青、初包、復包、三炒、堆積攤放、做型、干燥等八道工序。
紅茶的發酵程度比綠茶與黃茶更甚。宜賓地區出產的紅茶是川紅的代表。與綠茶要炒不同,紅茶的基本工藝流程為萎凋、揉捻、發酵、干燥。新采的鮮葉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失水,萎蔫柔軟之時進一步揉捻搓制,茶葉的組織被破壞,茶汁外溢,方便發酵中酶促氧化,葉片在揉捻中能卷成緊直條索,茶汁溢聚在葉條表面,沖泡時能增加茶湯濃度。發酵中,茶葉的茶多酚得到充分氧化,葉色由綠轉紅,香氣馥郁。最后的干燥是將發酵好的茶坯高溫烘干,終止酶的發酵過程,同時蒸發水分,固定外形。
黑茶是全發酵茶。歷史上,藏族同胞多吃牛羊,不產蔬菜,來自內地的茶葉,就成了他們補充維生素的一種重要方式。邊茶分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采自雅安、天全等地,從茶葉制好到運輸到西藏、甘孜等地,路途遙遠,制成黑茶,便于保存與運輸。黑茶不像講究的甘露、黃芽,對芽、葉、形狀都有特定的要求。黑茶的茶葉多用割刀采割,原料老粗并包含一部分茶梗,將茶葉殺青后,扎堆渥堆,茶坯堆積發酵,茶葉里的多酚類化合物氧化,每次堆之前,茶葉要蒸過、踩過、扎堆以后還要曬過,經過多次扎堆、蒸餾、曬干。由于堆積發酵的時間較長,至少在一周以上,因而葉色油黑或黑褐,也是黑茶的名稱由來。
花茶也是川人愛喝的茶葉之一。講究點的花茶一般以產自上好產地的綠茶為茶坯,茉莉花茶中加入茉莉花,利用茶葉吸味的特性,吸收茉莉花的香氣,這個過程為窨制,有的花茶要窨制七次,最后一次加入鮮花不烘焙的復窨,稱為“提”花,這種窨制七次然后提花的過程叫“七窨一提”。
碧潭飄雪可謂花茶中的極品,翠綠色的茶葉,點綴少許雪白的茉莉,茶葉紛亂如雨墜入熾熱翡翠深潭,它的發明者徐金華大師集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和創新意識為一體,將川茶演繹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