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毛尖是我國歷史名茶之一,屬黃茶類。相傳始創于唐代,產于湖南省寧鄉縣大溈山地區。早在唐代就已馳名,并作為貢茶。現年產1噸,主銷湖南本省,長沙市居多,也有少量遠銷北京等地。采摘要點溈山毛尖選擇云臺山群體品種和櫧葉齊、湘波綠、福鼎大白等無性系良種。
采摘期:一般于后約1個星期開始。
采摘標準:鮮葉原料以一芽二葉為準,芽葉勻凈整齊,便于加工。
初制工藝溈山毛尖初制工藝融黃茶的渥堆和黑茶煙熏為一體,可算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其初制工藝流程為殺青→渥堆悶黃→→烘焙→熏煙等5道工序,現分別簡介如下:
殺青:有兩種方法,即:一是目前茶農多采用蒸青殺青法。蒸青采用普通飯木甑,分成數格,每格盛茶葉厚1厘米,重500克,蒸至谷黃色,嚴格掌握程度,不生不老。如果殺青不足則紅變,過度則呈糜爛狀,均不適宜。二是采用大型平鍋進行炒青,火溫要高,150℃左右,投鮮葉l000—l500克,待鮮葉音軟清香即可出鍋。
渥堆悶黃:殺青后,炒青要趁熱進行漏堆,如蒸青殺青法.則先嬰攤涼后,再混堆。渥堆悶黃足將殺青壞置干篾盤中,厚10—12厘米,上覆棉布,保濕保溫,經4—5小時翻堆1次:再渥堆4—5小時,直到全部芽葉均勻變黃為止。
揉捻:殺青葉經渥堆后,先攤開散熱,再進行揉捻。時間要短、輕壓、慢速,切忌猛揉重壓,茶葉細胞不易過多破壞和茶汁外溢,只須芽葉微卷,保持完整。
烘焙:在專用炕焙上進行,將揉捻后的茶坯分批分層放在焙折上,用松柴木炭進行文火烘焙。火溫不易太高,以70~80℃為宜。每焙可加2~3層(約6厘米厚)。待第一層烘至七成干時,再加第一層又達七成干直到第三層也達到七成千,直至烘干為止。中途不需要翻,以保持茶葉成朵而不曲不碎。如果遇到氣溫偏低,悶黃不足,也要烘至七成干下焙,再祆補渥堆兩小時左右,以達到加色的作用,再烘焙。
熏煙:歷來茶農極為珍視,但在時間安排上不統一,有的烘焙之后直接就進行熏煙,有的則由收購部門統一進行熏煙。熏煙之前,在毛茶上面需要灑一層稀薄茶水,也有的用清水,其目的只有一個,讓濕潤后好熏煙。50公斤干茶需要水約5公斤。生煙的原料采用楓球,新鮮的黃藤。須要用暗火煙熏,不可明火烘烤。
品質特點外形葉緣微卷,自然開展成朵,形似蘭花,色澤黃亮,白毫披露。內質,用開水沖泡后,松煙香濃厚,滋味醇甜爽口,湯色橙黃鮮亮,葉底黃亮嫩勻,完整成朵,耐沖泡。生化成分,其茶多酚含量23.07﹪、氨基酸3.23﹪、咖啡堿4.72﹪、水浸出物達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