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毛尖以注冊商標“北港”命名,唐代稱“邕(yōng)湖茶”,屬類,產于湖南省岳陽市北港。在加工技術中,通過熱悶措施的摧化作用,破壞葉綠素,使不溶性碳水化合物部分轉化成可溶性,兒茶素類發生非酶性氧化和異構化作用,其轉化產物與蛋白質水解的氨基酸結合,產生新的香味物質,達到茶葉黃化,香味鮮醇回甘。
1987年在湖南全省名優茶評比中被評為全省名茶。
歷史發展
北港茶在唐代就很有名氣,唐代稱“邕湖茶”。
唐代斐濟《茶述》中列出了十種貢茶,邕湖茶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李肇《國史補》有“岳州有邕湖之含膏”的記載。
北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載:“湖諸山舊出茶,謂之邕湖茶。李肇所謂岳州邕湖之含膏也,唐人極重之。見于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國有千余本,土地頗類此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并,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
明代黃一正輯注的《事物紺珠》列出了今茶名99個,古制造茶名101個,其中岳州出的黃翎毛,岳陽出的含膏冷屬古制造茶名。明代張謙德《茶經》也有“岳州之黃翎毛、含膏冷”茶的記載。
清代《致富奇書廣集》(疑17、18世紀問世)又有“岳州之黃翎毛,岳陽之含膏冷,唐宋時產茶名”的記載。[3]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志》引用唐釋齊己邕湖一首云:“邕湖為上貢,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