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了龍井的故事,品過了綠茶的鮮爽,今天,我們來聊聊另一類茶——黃茶。
在六大茶類中,綠茶、紅茶等,喜愛之人甚多,而黃茶就像茶類中的少數民族一樣,知之者甚少。
黃茶最開始出現在人們眼前,是由于制作綠茶的加工工藝出現了錯誤。綠茶在殺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時,導致了茶葉葉色變黃。
一批茶葉,茶樹生長不易,采摘不易,加工更不易。好不容易制成了成品茶葉,卻因為茶葉葉色發生了變化而被舍棄,這個損失,過于慘重。
又不能以好充次,茶人只能自己留下這批葉色變黃的茶。可在沖泡中,人們卻發現,隨著茶葉葉色的變化,茶葉的口感也變了。但并不是不能喝,反而這批“黃茶”有了它獨特的口感。茶湯杏黃明亮,滋味甘醇爽口。
既然不失茶葉的本質,又別有一番滋味,那為何不把它作為另一類茶來供人類享用呢?
于是,由此,黃茶誕生。
專業上對黃茶的定義是:用茶樹新梢的芽、葉、嫩莖,經過殺青、揉捻、悶黃、干燥等工藝制成的精制茶,經過整形歸類等工藝制成的需渥堆悶黃的輕微發酵茶類。
黃茶的加工工藝,除了加入“悶黃”這一過程以外,其他程序與綠茶相似。因此,這個“悶黃”過程,是黃茶制作的主要特點,也是黃茶同綠茶的區別所在。
另外,黃茶在采摘上,也比較講究。采摘黃茶鮮葉,得用手指捏住茶芽往上提,利用拉力將嫩芽拽下來,卻不能掐。掐斷嫩芽,嫩芽上則會留下掐痕,茶葉的內含物質便會在此處氧化變色。這樣會敗了茶色,壞了茶形。
由于黃茶“悶黃”工藝的嚴格要求和黃茶獨特的口感,如今市面上黃茶依舊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