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葉中“逐漸消失”的美
如果有人突然告訴你,“從今以后,只有五大茶類了”。
你什么反應?震驚、惋惜、不可思議、胡說八道?
不好意思,不想夸張的,但這樣的情況確實有可能發生。
黃茶,就是“不受待見”的那一個。
二、“悶黃”工藝
黃茶由綠茶發展而來,區別在于“悶黃”工藝。
這道工藝直接決定了它獨特的滋味與香氣,且制法要求嚴格、難度大。各家茶廠也只有上了年紀的老師傅才能熟練地把握其中門道。
至今,這道“悶黃”的工序也無法用機械取代,只能手工完成,且早已被列入非物質遺產的項目中。
通過“悶黃”工藝,茶葉中的葉綠素降解,多酚類化合物進行非酶氧化,產生黃色物質,形成了我們能看到的“黃湯黃葉”。
由此,它的香氣變純,滋味尤其甘醇。喝過黃茶的朋友,幾乎沒有不備一些在身邊當口糧茶的。
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有溫暖的谷物香氣,甘醇潤口,是隨泡隨喝、沒啥負擔的茶”。
三、黃茶的窘境
盡管如此,黃茶的處境依然令人擔憂。放到現在,要形容它在人們眼中的印象,還是可以舉一個不算貼切、但非常形象的例子。
“是你火候把握得好,炒出了一盤翠綠油潤的青菜。而,則是你把這盤青菜回了一下鍋,再蓋上蓋子悶了一會兒。等想起來時掀開一看,哎呀,怎么變黃了。”
特殊的“悶黃”工藝,倒像是成了劣變的標識,讓它一直不溫不火,發展也一度受阻。
當別的茶類還能以“小眾”作為某款茶的賣點時,黃茶中的部分產品已經因為產量過低而不再生產了。
或者有些茶名還在,但賣的已經是綠茶了。
四、最后
可以說,在茶葉中,諸如上述這樣的情況,還可以舉出太多實例。
或許人們對茶葉的存在太不以為然,以至于失去了好奇心,倦于發掘它更多的可能性。
傳統的制茶技藝、茶樹品種、茶藝文化、以及各地的茶俗,都是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智慧與美。
這樣的美,不應成為影像中的展示、博物館里的收藏、書籍中的描述。
悲劇賦予我們嘆息與共鳴的能力,更應讓我們學會審視四周——那些我們尚還擁有的美麗,需要被發現、被珍惜、被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