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莫干黃芽,第一反應,其實是莫西干,南轅北轍的兩種東西,今天就給大家說說——莫干黃芽
歷史
莫干黃芽產于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為20世紀70年代后期恢復的歷史名茶。
是的,這款茶,也是歷史名茶。
莫干山地區的產茶歷史,有文字可證的是在宋代《天池記》:“浙,莫干山土人以茶為業,隙地皆種茶。”
到了明朝,有文人詩僧游莫干山,對莫干山茶開始有較多記載。而到了清代時期,莫干山茶區種植規模范圍廣,產品多樣,根據乾隆時期的《武康縣志》:“莫干山有野茶、山茶、地茶,有雨前茶、梅尖,有頭茶、二茶,出西北山者為貴。”
道光時期的《武康縣志》還對不同產區的茶進行了評判:“茶產塔山者尤佳,寺僧種植其上,茶吸云霧,其芳烈十倍。”同一時期,唐靖在《前溪逸志》中也對莫干山茶的生長、采摘、制造、品類、包裝以及時人的評價等都作了詳盡的記述。
時間逐漸推移,到了民國,莫干山成為外國傳教士和中外商界、政界名人的避暑圣地。而莫干山區農民采制的細嫩芽茶則為中外客商所爭購。到建國后,莫干山茶區仍有野生茶樹存在。
莫干山土質肥沃,野生茶樹大部分為密林所蔭蔽,常年在林蔭覆蓋之下,日照不強,茶樹生長的新梢,細嫩黃綠。居住在莫干山上及周邊的山民,每年采摘高山林蔭中的野茶,炒制帶有悶黃工藝的芽茶,稱為“莫干山芽茶”。
1956年夏,原浙江農業大學茶葉系教授莊晚芳到莫干山療養,品嘗了莫干山芽茶,贊不絕口,肯定該有高檔名茶“形美、香高、味鮮醇”的特色。
1978年夏,莊晚芳、張堂恒兩位教授再到莫干山,發現該茶干茶、茶湯色澤偏黃,具有黃茶類特色。
1979年春,在兩位教授的倡導下,莫干黃芽的加工工藝恢復和統一工作開始了,張堂恒教授帶領茶葉系師生與當時農業局、土特產公司等工作人員,在莫干山鄉梅皋塢茶場、南路鄉的橫嶺林場(大山頂)進行了莫干黃芽試制。
之后連續三年,試制范圍擴大到雙橋林場(西湖頂)、福水林場(楊山蓭)、碧塢茶場(相倍塢)等茶場,采制茶樣送浙江省農業廳參加全省名茶評比,連續三年獲浙江省農業廳“一類名茶”獎。
1982年5月,“莫干黃芽”茶獲浙江省首批“省級名茶”證書。1999年獲浙江省農業廳頒發的“浙江名茶”證牌。
品飲
莫干山,相傳是干將莫邪鑄劍的地方。一對雌雄寶劍,吹毛斷發,斬金削玉……就在這座以劍聞名的山上,莫干黃芽隱于深山竹海中,安靜地吐露芳華。隨著莫干山國家級風景區聲名鵲起,當地這款特產佳茗,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傾慕。
莫干黃芽4月上中旬開始采摘。前后所采稱“芽茶”,夏初所采稱“梅尖”,七、八月所采稱“秋白”,十月所采稱“小春”;春茶又有芽茶、毛尖、明前及雨前之分,以芽茶最為細嫩,于清明與間采摘。選用鮮葉標準是1芽1葉、1芽2葉。
成品莫干黃芽茶葉的外形是條索緊細,形似蓮心,茸毫顯露,色澤嫩黃綠潤;內質高香清鮮芬芳持久;湯色黃綠清澈,滋味鮮爽濃醇;葉底嫩黃成朵。
主要沖泡步驟:
莫干黃芽茶對于水溫有著比較高的要求,100度的沸水會影響茶葉的效果,所以需要先把沸水冷卻至90度,然后根據個人的口味和喜好放入適量的茶葉,一般需要泡半分鐘至一分鐘的樣子,接著用壺沖水至八分滿,等待兩三分鐘之后就可以飲用了。
莫干黃芽屬于名優,可以用玻璃杯沖泡,更具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