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的滋味,黃茶是什么味道呢?
比綠茶甘潤而少了鮮嫩感,有時呈現炒豆香、鍋巴香或是焦糖香。如果把綠茶比作青春少女,黃茶就像持重雍容的少婦。黃茶看上去嫩黃、金黃、深黃,泡出的茶湯也是黃色,葉底還是黃色,黃湯黃葉,就是六大茶類中的黃茶。
黃茶的歷史
黃茶出現很早,但制作繁瑣,直至今日仍是小門類。它的誕生或來自于無意間造成的“黃變”。茶葉炒青在鍋里悶一下會發黃,殺青時悶多抖少,殺青后攤涼不及時、堆得厚都可能出現悶黃,然而茶喝起來,卻沒了綠茶的青澀,反而甘醇甜潤,于是刻意“做黃”成為常例。
五代毛文錫《茶譜》記錄“(四川)眉州洪雅、昌闔、丹棱,其茶如蒙頂制餅茶法。其散者,葉大而黃,味頗甘苦。”又有“臨邛數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綠、黃芽號”。固然當時主流是蒸汽殺青的蒸青做法,而從這幾種茶名推測,是否有意蒸后不扇涼而造成黃變,或未可知。
宋代《北苑別錄》則詳細記載了御供團茶的做法。要求蒸透到“茶黃”,然后反復榨去茶汁研磨,模壓成團。再進行“過黃”,先用烈火烤炙,然后澆拂沸水熏蒸,反復十數次,最后過沸水再蒸,出黃色后扇干,令表面光滑。經過如此復雜程序制作出來的團茶,“黃變”顯而易見,已經很難歸類到底是蒸青綠茶,還是黃茶。
盡管茶史學者傾向于黃茶在明代中后期才工藝成熟,但并不排除在茶葉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黃做綠茶”或許也像現在“綠做黃茶”一般流行過。
黃茶的制作原理
黃茶被歸入微發酵茶,這是由于工藝導致的。文章最后就來說說黃茶工藝的制作原理。
黃茶的風味主要來自水熱氧化作用,而非通常主導烏龍茶、紅茶“發酵”的酶促氧化作用。制作黃茶的鮮葉經過殺青后,氧化酶的活性已基本喪失,主導“發酵”的是適度水分和溫度下的氧化、水解作用,葉綠素黃變,茶多酚氧化,以及烘干過程中溫度帶來的香氣物質重組。
黃茶之黃,主要由于葉綠素在殺青中的變化和悶黃中水解,類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呈現黃色。
悶黃過程中,水熱氧化作用使部分呈苦澀收斂味道的酯型兒茶素,氧化轉變為收斂性弱,滋味濃醇的簡單型兒茶素,呈澀的咖啡堿則明顯降低,滋味趨向濃醇平和。
水熱作用下氨基酸含量增多,淀粉、纖維素等不可溶性糖轉化為可溶性糖,造成甘甜、醇和的口感。
適合的溫度和水分下,酵母菌、根霉、黑霉菌等微生物會伴生于悶黃過程滋生,帶來類似黑茶的細胞外酶促氧化作用,以及將大物質分子分解為可溶性的小分子,進一步增加茶湯的醇滑度。但微生物的活性會隨悶黃時間下降,同時黃茶不斷解包復炒,高溫下微生物的活性也會喪失。因此,微生物作用并非黃茶制作中的主導因素。
研究人員曾在黃小茶中發現108種芳香類物質,比如蘋果香的苯甲醇,玫瑰香的苯乙醇等。氨基酸和糖類物質,在最后步驟的高溫干烘中,可能形成焦糖香氣。和綠茶260種,烏龍茶500多種香氣類物質比較,黃茶的香氣并不復雜,呈現單純明朗的特點。